35岁高以翔心源性猝死,这到底是什么病?-飞外网

11月27日,年仅35岁的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摔倒昏迷,抢救无效去世。事后,浙江卫视《追我吧》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医院宣布高以翔死于“心源性猝死”。据高以翔所在公司发表的声明,高以翔录制节目的时间是27日凌晨。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对节目凌晨录制的操作产生质疑,也对“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表达了疑惑。 图源:《追我吧》节目组@追我吧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身疾病而突然发生的死亡称之为猝死。 而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心源性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27日上午,在@追我吧 发出相关声明后,不少网友对节目凌晨录制提出质疑,并认为节目组的急救措施不到位。 27日中午,飞外网就此咨询了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综合三甲)心内科主任医师支晓明,支主任表示,突发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一般都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此外,该院心内科主管护士张俊霞补充道,心源性猝死多发于年轻人群,常见的是一种由休息不足或者感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该急性炎症病容易导致猝死。 另一位从医三十余年的医学专家表示,心源性猝死不一定与剧烈运动有关,但平时劳累确实会诱发病症的产生。 据每经影视11月27日报道,有综艺节目导演透露,参加竞技综艺录制的艺人加上化妆时间,通常都会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拖时间”已成为国内综艺节目录制的常态操作,甚至有录制连续工作48小时的情况。 27日,丁香园旗下健康科普平台丁香医生网站官方微博@丁香医生 在微博发文称,根据高以翔参与拍摄的节目性质、拍摄时间来判断,初步猜测可能是工作强度过大、过度劳累导致的昏倒。对于本身日常就行程密集的艺人来说,凌晨参与拍摄这样的节目,很有可能因为工作疲劳、休息不足导致昏倒。 27日13时05分,副主任法医师、《法医秦明》系列小说作者@法医秦明 也在微博发文指出,“在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八成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有关”。法医工作实践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因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引起的猝死。 @法医秦明 指出,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血管收缩,血管不通畅,从而心肌急性缺血,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这种死亡是迅速的,前兆可能仅仅是胸闷等不适。他表示,这些疾病,如果不做专门的检查,是难以发现的。而发生猝死的人,很大比例是看似非常健康的人。足球场上跑死、办公室里累死、网吧里熬夜死的案例,都不少见。 对于猝死前的正确抢救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留永健表示,时间非常重要,4分钟以后才开始救大概只有一半人能救得过来,每拖一分钟死亡率就会增加10%,超过10分钟基本上很难成功救活。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治医师江伟介绍道,抢救时,首先要判断是否有意识,通常是通过拍肩膀来确认,没有反应的话马上打急救电话,打完以后开始心肺复苏,通过手掌按压替代心脏工作。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是:将手掌根放到胸廓正中间,另一只手放在一只手的上面,十指交叉,胳膊伸直,每分钟按压100次到120次。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且农村高于城市。 目前,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753142例,较2016年增长13%。 1990-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图源:《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1990-2016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另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患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 据《齐鲁晚报》2017年7月10日报道,有数据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人群中,18-39岁的青年人占比最高,达到43%。年轻人的急性心梗不同于老年人由长期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绞痛,由于没有明显征兆并不易引起重视。但年轻人恰恰缺乏“心肌缺血预适(美国面积多少平方公里?美国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应”,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对于这种突发性疾病,主管护士张俊霞建议,作为年轻人,一定要休息好,不能疲劳过度,不能熬夜,生活要有规律。 一位医学专家也提出建议,个人应定期体检,有不适及时就医;各团体单位应遵守劳动保护法,积极组织健康体检,避免员工过劳加班;各单位及公众场所应配备急救设施;社会需推广急救知识,提升民众健康认识,重视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