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讲章爱的真谛

有首赞美诗叫 爱的真谛 ,唱的就是这章圣经.这章圣经是专题讲爱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章爱的真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讲章爱的真谛之一

其中最大的

我们若单单依据这两个重要的词 mdash; mdash;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mdash; mdash;而不参考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对爱的描述,就很难解释爱的真谛。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显然这一章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二段。第一段告诉我们爱的重要。第三段说即使先知讲道、说方言、知识等归于无有之后,爱仍然不止息。最后一段说,爱甚至比信心和盼望还持久。但第二段列出了爱的奇妙品质和功用。这里包含了十五个短句。

1.爱是恒久忍耐。德鲁蒙说,这是“爱的正常态度”。因为人是很难相处的,很容易被激怒,而且后知后觉。爱了解这一点,因此肯耐心地等候。它知道神对我们也是百般忍耐,祂始终存着奇妙的耐心。

2.爱是恩慈。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伤心的人。爱知道这一点,所以尽量去帮助、提携、服事、鼓励、拥抱陷在愁苦中的人。爱是迅速地说出一句鼓励人的话,毫无犹豫地伸出一只乐意援助的手。

3.爱是不嫉妒。前面两项对爱的描述是积极的。此处开始提出八个消极的描写,说到爱“不是”什么,爱“不作”什么。爱是当别人赢得殊荣,功成名遂,突获财富,或受到赞美时,能与那人同乐。这是因为爱了解神,对神赐给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只有信徒能在别人较自己出色时能真心为他感到高兴。

4.爱是不自夸。这个世界充满了夸口的人,人们用各种方法吸引别人注意他是谁,他的地位多么重要,成就多么杰出。爱却不这样,因为爱绝不自命不凡,爱一旦见别人髙升,就为他欣喜。一个有智慧的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在乎功劳由谁来居,他的前途就无可限量。”

5. 爱是不张狂。张狂的相反是谦卑,爱是谦卑的。爱不自我膨胀。爱是恩慈的。

6. 爱是不粗鲁(译注:中文圣经译为“不作害羞的事”)。粗鲁的相反是彬彬有礼。爱是举(苏轼的诗有哪些?苏轼被我们熟知的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题领巾绝句》等等。)止高尚。爱会体贴别人。爱使人勒住舌头,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爱是耐着性子聆听。爱是不企图成为整个社交场合的焦点。爱是不脱口而出说一些伤人的话。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世界的态度是,观望一件事,然后问道,“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爱是不循私利己,因为爱不只为自己着想,爱也会想到他所爱的对象。耶稣来到世上拯救我们时,祂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祂“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hellip; hellip;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

8.爱是不轻易发怒。德鲁蒙说,“忿怒会替人生带来痛苦,使团体分裂,摧毁最神圣的关系,破坏家庭,打击人心,使童年蒙上阴影。总而言之,怒气只能制造灾难,而且来势汹汹。”但爱是不轻易发怒。它不是一条短短的保险丝,动辄烧断。爱不是轻易被惹烦,或动肝火。爱不是敏感、易受伤害。爱是忍耐和恩慈。

9.爱是不计较人的恶。有些人会将我们所造成的伤害永远铭记在心,即使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了。爱能饶恕人的过错。爱是不斤斤计较。爱是不怀恨于心。爱是不存心报复。

10. 爱是不喜欢不义。爱不会以犯罪为乐,它不被恶所吸引。爱对无聊的娱乐毫无兴趣,即使它们以五光十色的面貌出现在黄金时段的电枧上,或平滑光泽的杂志上。骗人的计谋无法取悦它。恶事只能使它更生厌憎。

11. 爱只喜欢真理。这是我们所研讨罗马书这一节经文的另一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当保罗说“恶要厌恶”时,他主要想到的恶是说谎。爱喜欢真理,最髙的真理是从神来的。爱喜欢圣经,喜欢谈论神的话语。

12. 凡事包容。最后四点论到爱的恒久性质。首先,爱是凡事保护别人。爱是站在弱者的一边。爱是支持那被压迫、攻击、苦待、伤害、毁谤的人,或受害者。爱也致力于保护孩童,因为知道“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太十九14)。

13. 凡事相信。爱是不疑神疑鬼。爱是不企图窥探表面以下的东西,不处心积虑去猜测别人的动机。爱是不迟钝,不轻易受骗,但总是想到人最好的一面。爱使一个母亲向正苦苦挣扎的儿子表达她的信任,或给灰心的女儿打气助阵。

14. 凡事盼望。爱不会因未得到回报,或遭到欺骗,就止息了。爱总是抱着最大的盼望。爱饶恕人不止一次,而是七十个七次。爱甚至不去计算次数。

15. 凡事忍耐。爱绝不放弃。爱是无可征服,不屈不挠的。爱比仇恨、邪恶、冷漠还耐久。爱能胜过一切。班豪士写道,“爱是 hellip; hellip;当其它一切都毁坏时,它仍然屹立不摇。”

因祂先爱我们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中,老实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这种爱。他们或许渴望得到它,盼望别人能用这种爱来爱他。但大多数的人会带着一些苦毒说,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这种爱,无啻痴人说梦话。

这是多么不幸!因为这爱已经在耶稣基督里临到这个世界,而且透过祂的门徒显明出来了。约翰一书第四章,那个在最后晚餐时曾靠在基督胸膛上的门徒吿诉我们,“神就是爱”(8节)。他接着说,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从来没有人见过神。”但是“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祂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12节)。换句话说,世界看不见神,但他们可以从_彼此相爱的事上看见神。

古时候异教徒对这种爱叹为观止。他们说,“看看这些_多么相爱阿!”你是否也显露这样的爱?记住,在使徒保罗所列的这份基督_清单中,这还只是第一项呢!

(选自《罗马书卷四新人类 mdash; mdash;罗马书第十二章至十六章》,钟越娜译,美国活泉出版社。)

讲章爱的真谛之二

所有信徒都知道上帝是爱,也主留下给我们的最大的诫命就是彼此相爱。但是,我们信徒的矛盾与挣扎就是爱不够。我们的爱往往有限,有条件性或选择性。我们自私的本性也因此叫我们常受控告。这样看来,主最大最美的诫命倒成了我们最大的压力,使我们因爱不够而受控告。

但是,这并非我们不够爱,乃是我们在爱神爱人的事上不懂得圣灵的奥秘,只将爱神爱人当作一个诫命的要求或学来的知识。其实,爱神爱人的诫命是依靠圣灵才能得以完全的。若没有圣灵,再伟大的爱也不过是人出发,不能满足神,也不能荣耀神。

因此,一个人真要活出这个爱的诫命,他先要得着「蒙爱的心灵」。当一个人的心灵蒙爱,他自然活在神的爱,能接受神的爱,也凡事能看到爱。对这人来讲,爱神爱人便成为自然的本性,不是按着律法的要求而行。

因此《林前13章》说,“没有爱的知识,恩赐,信心,服事,都是无益的,不能造就自己,也不能造就人”。事实上,良心,人意,人情所出发的爱总是有限,不能明白神的美意而爱,也不能到达为人真正舍己的地步。这等爱总是最后带来: lsquo;越爱越失望,越爱越受伤,越爱越累 rsquo;,因为没有确据是神意所带来的。

所以,当我们学习爱的真谛时,必定要将人的善意和律法的要求放下,以圣灵出发,因心灵蒙爱而爱,得着主的心肠而爱,明白主的美意而爱。因爱神爱人本不是命令,乃是生命。

圣灵是透过「十字架的大爱」感动人的心灵。十字架的主要特性就是:根本毫无人的义。因此,蒙十字架的大爱的人更是要明白神的义(圣灵),才能爱神爱人。十字架告诉我们:上帝「先爱」我们。上帝先爱我们是整个十字架的根基。这不但是救赎之间,更是一个信徒一生信仰成圣道路中的绝对原理。《罗5:8》

十字架告诉我们:上帝完整的「赦罪大恩」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身份(蒙爱),所属(蒙约),基业(蒙福)」绝对不改变;上帝与我们之间最在乎的是「关系」。

「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于灵」。相爱,是一个心灵的状态(生命),不是准则,戒命或知识。爱本身是一个生命,是一个眼光,也可说是心怀意念。若说:我们要爱,我们应当爱,那已经不是爱了。但是若被圣灵感动,而得着主的心,看见一切都是主的爱(亨通苦难里的爱,刚强或软弱信徒身上的爱),那就是 lsquo;真爱 rsquo;了。

许多人在教会里(或从圣经)只有学到文字上,诫命上,或道德上的爱,却得不着主看自己/看一个人/看一件事的真正心肠。惟有灵,才能带来心思,意念,言语,行为,甚至到牺牲程度的爱。得着主的灵来爱的人,绝对会看见上帝的伟大,自己的微小。其实,一个真正靠圣灵行善的人是越来越不感觉到自己在行善。因为清楚感叹到是主在他里面做(是主爱激发的)。所以,真的爱神爱人的人,是非常透明的。他能开放自己的软弱来安慰别人,荣耀主。

总要在爱里得以完全。人生命里的属灵原则是:你被赦免多,才能爱多。我们一生要学的不是怎么多爱神爱人,乃是多明白怎么 lsquo;蒙爱,蒙赦免(洗净) rsquo;的奥秘。

在爱肢体(家人)的事上必须了解有些属灵的事实:

①当认识:你旁边的肢体与你不一样(性别、条件、背景,经过的创伤,信心的程度,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

②当认识:人背后有灵界,有天使与魔鬼的做工。当天使做工时,人能够有信心,也为主守住真道,打美好的仗。但是当魔鬼攻击一个人时,人马上会失去信心,甚至把自己交给肉体与血气。(因此,人绝对不能夸耀他的信心。信徒都需要祷告与过肢体生活,才能维持他的信心与灵命)。

③当上帝许可一个肢体经过软弱的期间,旁边爱他的肢体因当多发现上帝已经怎么爱他了。(例如:主不让他完全失去信心;主继续给他安慰,以致扶持他;主继续叫帮助他的人出现;主偶而给他饥渴的心,使他仍然能听见主声...)

④肢体无知刚硬的地方,若得圣灵感动,当可以带着爱他的心提醒,劝勉,教训。但绝对不可一直要求他改变。他是主的人,惟有主能够在他软弱的事情上释放他。所以,教导,劝勉,教训之后,当全然以爱接纳,将他全然交给主。

讲章爱的真谛之三

爱的真谛 马太福音5:43-48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4-8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段经文,也是我们常唱的一首诗歌,特别在婚礼中常常用来作为祝福新人的献诗,严格来说,爱的真谛不怎么适合当作祝福的诗歌,我们看一下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的内容,这段经文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里面有八不政策,“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八个不,比台湾对大陆的三不政策还要多五个,可见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是比不上夫妻间的紧张,如果夫妻间有问题,需要多五个不来保持彼此关系的平衡。很可惜的是,圣经给这八不的目的是,叫我们用来自我约束,许多人却把它当成要求别人的根据,结果变成凡事不包容、凡事不相信、凡事不盼望、凡事不忍耐。

在耶稣的时代,在犹太人之间流行着一句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在百姓中心目中,这句话的份量和之前耶稣所引用的五个法律条文一样,被当成一条普遍接受的法则。“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人若休妻,就当给他休书”、“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五句话在旧约圣经中都有出处,唯独“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这句话在旧约圣经中是没有的。“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前半句没有问题,但后半句之所以会成为犹太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因为在旧约圣经中有类似的表达。

例如犹太人出埃及进迦南地时,神命令他们把迦南人灭绝,不要对亚摩利人、摩押人、米甸人手下留情,应该把他们杀光。在诗篇中也有这种表达恨意的诗篇,被称为咒诅的诗篇,在诗篇六十九篇中有这样的内容说:“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使他们的腰、常常战抖。愿他们的住处、变为荒场?愿他们的帐棚、无人居住。”这一类的命令和教训,让“恨你的仇敌”变得合理,好像很有圣经基础的样子。

解释这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那一类的命令和教训的性质是什么。很多人对上帝的看法常常在两个极端上面,有的人认为上帝爱世人,所以他最后不会处罚人的罪,另一个极端是把上帝当成警察,随时随地的在找人犯罪的事实,准备判人死刑。我们应当在上帝的慈爱和公义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知道神的爱,另一方面也要知道神对犯罪不悔改者的最后决定是什么。旧约圣经中有一位先知叫哈巴谷,他有两件事情不明白,第一件是当时的以色列人为何会离开神,选择过那么败坏的生活;第二件他更不明白的是,神竟然用比以色列人更加败坏的迦勒底人,来惩罚以色列人。上帝回答哈巴谷,将来也要惩罚迦勒底人的罪。旧约圣经并没有强调要特别的爱谁或恨谁,而把神最后不放过犯罪者的事实突显出来。我们要明白谁是审判者,谁才有权去惩罚犯罪的人。

另外一个产生“爱邻舍、恨仇敌”情节的因素是,人在本性上的软弱,以色列人因为自己是神的选民,就看不起别的民族,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他们常常被别人侵略,他们在痛苦中产生仇恨别人的习惯,对他们来说“爱邻舍、恨仇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面对当时普遍接受的这一条不成文律法,同时也是每一个人按着本性常常有的现象,耶稣回应说“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耶稣要求我们从两方面来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

第一方面是改变态度,把恨变成爱。要怎样才能把恨的态度变成爱的态度呢?第一个是,不要用主观的印象作为对人的判断。上个礼拜天我去神学院参加毕业典礼和开会,毕业典礼的讲员是香港建道神学院的副院长,我以前从来没看过他,两个月前我为了做网页的需要,透过电子邮件和他联络,要求转载他的书,最近也看完另一本他所写的书,当我看到他本人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他怎么这么年轻,因为他所写的书有很多都跟中国文化和历史有关,我以为这些题目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才有兴趣研究。当我跟他打招呼时,我想,他对我的第一印象和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差不多,他没办法把我这一个看起来好像很年轻的脸,跟牧师身份连接在一起,我跟他说过,我就是透过电子邮件向他要资料的那位牧师,但他一下没办法回过神来,一直称我为林先生。我们的观念都会有先入为主的现象,当我们透过主观的印象去看待别人时,常常会有失真的结果。改变态度的第一个方法是,避免用主观的印象去做判断。

第二个改变态度的方法是,重新去认识人。当我们对一个人还不大熟悉时,光听到别人对他的评断,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看法,要改变这种错误,只有重新去了解认识那个人。上个礼拜天我去开执委会时,有一个传道人要按牧的事被否决了,当时我根据另一个人的说法,赞成不要让那位传道人按牧,第二天,也就是礼拜一,有一位按牧团的牧师打电话给我,为那个被否决按牧的传道人抱不平,后来我为了多了解事情的内容,打电话一个个的问按牧团的牧师,晚上那位被否决按牧的传道人也来电话了,他被否决得一头雾水,非常的不服气,我答应帮他沟通看看,礼拜一为了他的事前后打了差不多六个小时的电话,第二天,我继续联络了解,找了那个教会的一些会友交通,去了解那位传道人是不是真的有问题,那一天差不多打了四个小时的电话。到最后总算帮他翻案了,为了补救会议记录不能更改的问题,另外花了许多时间写一分追认的文件,用限时挂号寄给十一个人。我们礼拜天晚上为这件事讨论了大约半小时,然后做出一个决定,后来从礼拜一到礼拜三,为了挽回那个决定,别人花的时间不说,光是我就用了大约二十小时。误解别人而根据错误的判断所做的决定,要挽回和修正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把爱变成恨,比把恨变成爱,速度要快很多。求神帮助我们能够改变对人的态度,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急着去判断人。

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除了态度上的改变以外,耶稣也要我们学习改变行动,也就是做法上的改变。在耶稣的时代有两种人是一般犹太人最讨厌的,一种是税吏,另一种是外邦人,税吏在他们的眼中相当是卖国贼,因为这种人靠罗马人的军队向自己人抽税,不但为罗马政府规定的数目抽,更额外的为自己抽了许多不应该有的金钱。外邦人在犹太人眼中的地位跟狗一样,有一个学生问犹太拉比,既然外邦人如此下贱,上帝为什么要创造外邦人,那个拉比说,是为了让地狱有燃料而创造的。

通常我们对待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都会有差别待遇,更何况是对邻舍和仇敌的差别。耶稣说“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他要我们不要有差别待遇的做法,免得邻舍越来越少,仇敌越来越多。

第二个要改变的做法是,超越仇敌的行为。总统大选期间,几乎每一个政党都用了许多竞选广告,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去突显自己比别人好,或别人比自己烂,比来比去变成在告诉选民,如果你要买苹果,你只能选择一个最不烂的买。耶稣不是叫人去跟税吏和外邦人比,他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标准,他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在原文中的“完全”,它的用法很特别,虽然这个字是一个形容词,但它不用在抽象的事情上。适合于献给上帝的完全无瑕疵的祭牲就是“完全”;一位完全长大成人的年轻人就是“完全”;一位学者在他所研究的事情上,到了成熟地步就是“完全”。在原文中“完全”的观念是功用性的。一件东西倘若完成了它被造的目的,就成为“完全”。“完全”的名词,有目的、目标的意思。假使一件东西实现了预计的目的,它就完全了;一个人如果完成了受造及来世界的目的,他就是完全的。

我很喜欢动手修理东西,不过在我的工具箱中有一些工具,看得出来是被我虐待过的,我有几把十字螺丝起子快变成钻子了,因为有的时候我心急,螺丝起子的大小跟螺丝的凹槽不一样大,为了赶着做事,没有找和螺丝规格相配的螺丝起子,常常不是螺丝头的十字槽绞成一个圆形的洞,就是十字起子被磨成钻子。不按照设计规格去使用工具,通常都会让那个工具受伤,甚至失去功用。

人受造的目的是甚么?圣经上有明确的指示。上帝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像,按?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一26)人受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像上帝,上帝的完全是一视同仁的施恩,他同样赐雨水和阳光给好人和坏人,所以我们有一个目标,对待仇敌要像我们对待邻舍一样,不要只比别人烂的程度少一点,应当把神的要求当成我们的标准。

圣经最重要的教训是:我们惟有藉?变得更像上帝,才能实现我们人生的意义。唯一使我们像上帝的,就是不论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还是用永不止息的关怀去对待别人。我们如果学会饶恕人像上帝饶恕我们一样,爱人像上帝爱我们一样,我们就实现了作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