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佛教之都-飞外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谜语佛教之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谜语佛教之都》。
第一篇:谜语佛教之都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下面是关于谜语佛教之都的内容,欢迎阅读!

谜语:佛教之都(打一外国城市名)

谜语解析:“曼谷”(Bangkok),泰国首都,泰国最大城市,为泰国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科技、教育、与各方面中心。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个佛教寺院,被誉为是“佛教之都”。

谜底:曼谷

拓展:经典谜语及答案

小姐站门口 (打一动物学名词) —— 谜底: 候鸟

世界上最流行的话是什么话? —— 谜底: 电话

为什么小花男朋友叫她公主她会生气? —— 谜底: 因为他男朋友叫她太平公主

金秋九月,登高祭祖(打一节日) —— 谜底: 重阳节

不上不下,又小又大(打两字) —— 谜底: 卡,尖

从政应清廉探骊格 —— 谜底: 行当·净

盛器解救亡亲的倒悬之苦(打一节日) —— 谜底: 盂兰盆节

欢聚并驱享落日(打一复姓) —— 谜底: 欧阳

含笑九泉(打一歌名) —— 谜底: 真是乐死人

好象一架小飞机,前后翅膀挨一起,睁大眼睛找小虫,吞到细细肚子里。(打一动物) —— 谜底: 蜻蜓

味道甜甜营养多,谁说无花只结果,其实花开密又小,切莫被名所迷惑。(打一植物) —— 谜底: 无花果

指腹为婚打食品商标一 —— 谜底: 小两口

千岁老人齐相聚(打一食品) —— 谜底: 长寿面

菊花盛开,日月相叠(打一节日) —— 谜底: 重阳节

根绳子在当中被一刀剪断了,但它仍是一根完整的绳子,为什么? —— 谜底: 因为绳子起初是结成圆形圈的

说巧真是巧,有毛不是鸟,无翅空中飞,没脚地上跳 —— 谜底: 羽毛球

让一只麻雀安静下来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 谜底: 压它一下。鸦(压)雀无声

岁月催人老,纯真永相随(打一节日) —— 谜底: 儿童节

站人睡人谁力大,咸鱼翻生需恒心 打两个字 —— 谜底: 伤感

有根木棍真奇怪,上面长着弯月亮,收割庄家要靠它(打一工具) —— 谜底: 镰刀

1块钱泡10个MM,打一数学用语 —— 谜底: 绝对值

东西南北兵(四字党史名词) —— 谜底: 四方面军

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也是树,去掉中间还是树(猜一字) —— 谜底: 彬

足球比赛(打一成语) —— 谜底: 你争我夺

法(打一化学物质) —— 谜底: 干燥剂

举头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语) —— 谜底: 面上有光

反方向的激烈斗争(打一电影) —— 谜底: 《逆战》

世间古月明,林中虫儿飞(打一女主持人) —— 谜底: 胡蝶

牡丹送越王(打一奥运项目) —— 谜底: 花剑(越王勾“践”)

全民动员贺大典(打一节日) —— 谜底: 国庆节

单枪匹马(打一离合字) —— 谜底: 少力劣

长寿果(打一水果) —— 谜底: 核桃

颜如冰霜(打一食品) —— 谜底: 冷面

胖子唱合唱(打一地名) —— 谜底: 合肥

浑身是胆(打一生活用品) —— 谜底: 热水瓶

两只口袋,天天随身携带,少了一只,别人就会把你笑坏! —— 谜底: 袜子

一年到头皆春天(打一中药名) —— 谜底: 四季青

软软皮质客厅放,小小抱枕躺中央(打一家具) —— 谜底: 沙发

阴阳开合养生论,刚柔相济武术魂(打一中国武术) —— 谜底: 太极拳

海口(打一俗语) —— 谜底: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小房子里,住满弟弟,擦破头皮,立刻火起。(打一日常用具) —— 谜底: 火柴

彩线入小孔,求绣女之冠(打一七夕习俗) —— 谜底: 穿针乞巧

二婚(打一中国城市) —— 谜底: 重庆

菩萨的心(打一用品) —— 谜底: 瓷杯(慈悲)

一个人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请问是哪年? —— 谜底: 每年

高高山上一蓬麻,月月割来月月长,要是天长没人管,人人见了都笑煞。 —— 谜底: 头发

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 —— 谜底: 天上(黄河之水天上来)

如果有人从飞机上跳下没有死,为什么? —— 谜底: 飞机没起飞

我说话(打一离合字) —— 谜底: 吾言语

有白有粉花满枝,傲霜斗雪无人比(打一花卉) —— 谜底: 梅花

经典谜语大全及答案100则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打一民族) —— 谜底: 独龙族

秋高气爽,众翁上山(打一节日习俗) —— 谜底: 重阳节之习俗:登高

一个小柜子,天天靠着墙。调节温度快,冬暖夏又凉。(打一电器) —— 谜底: 空调

用什么办法能使眉毛长在眼睛下面? —— 谜底: 倒立

牛皮吹破了(打一离合字) —— 谜底: 夸大亏

取缔淫秽书刊猜京剧名词一 —— 谜底: 反二黄

动物兽首巴黎争夺战(打一热门电影) —— 谜底: 《十二生肖》

万物之灵,猜一个字 —— 谜底: 他(人也)

花中君子艳而香,空谷佳人美名扬,风姿脱俗堪钦佩,纵使无人也自芳。 —— 谜底: 兰花

每首李白诗,皆为上品(打一社会热词) —— 谜底: 和谐

心中的日月(打一地名) —— 谜底: 香格里拉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 谜底: 荷花

晴格格于山中寻郎君(打一奥运项目) —— 谜底: 击剑

一缕薄雾屋顶出,随风飘散不再入(打一自然物) —— 谜底: 烟

人到东海就下雨(打一词语) —— 谜底: 倒霉

娇小嫩黄荷花心,盛夏过后水灵丹(打一植物) —— 谜底: 莲蓬

禁食烟火欲踏青,祭扫新坟轻呻吟(打一节日) —— 谜底: 清明节

重阳节的女儿红(打一歌曲) —— 谜底: 九九女儿红

小小姑娘长得美(打一离合字) —— 谜底: 少女妙

接过雷锋叔叔的枪(四字称谓) —— 谜底: 领军人物

松绑令其去打汽车商标一 —— 谜底: 解放

宝岛姑娘,猜一个字 —— 谜底: 始

花生(打一歌星) —— 谜底: 陈楚生

非黑即白(打一游戏项目) —— 谜底: 围棋

正中下怀(打一离合字) —— 谜底: 恰合心

洼湖改造(打一词语) —— 谜底: 清洁

青青蛇儿满地爬,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老君装药要用它。(打一植物) —— 谜底: 葫芦

英姿飒爽排排站,号令一下声声响(打一国庆仪式) —— 谜底: 阅兵仪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打服装商标一 —— 谜底: 美特斯邦威

利(打一物) —— 谜底: 犁头

勃勃生机自然界,四野朗净将爱谢(打一节日) —— 谜底: 清明节

用粥洗头(打一香港男明星) —— 谜底: 周润发

萱草熬汤,久而不凉(打一植物) —— 谜底: 黄花菜(别称“萱草”)

水果谜语:把菜翻过来切(猜水果名字) —— 谜底: 番茄(翻切)

一心在家做学问(打一离合字) —— 谜底: 门才闭

水火交融都不怕,家家厨房需要它(打一厨具) —— 谜底: 锅

泣不成声(打二字常用语) —— 谜底: 暗号

分开的好(打四字常用语) —— 谜底: 男女有别

一百件高兴的事(打饮料名字) —— 谜底: 百事可乐

旭日不出,猜一个字 —— 谜底: 九

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绿衣服,老来都穿黄色衣。(打一植物) —— 谜底: 香蕉

力(打一理发工具) —— 谜底: 剃头刀

小小花姑娘,长在水中央。脚底黑漆漆,送来阵阵香。(打一植物) —— 谜底: 荷花

什么门只能自己开,别人不能开? —— 谜底: 自己的裤门

百万富翁看到地上的一毛钱(打一名人) —— 谜底: 布什(不拾)

前一半,后一半,要一半,扔一半(打一食品) —— 谜底: 豆奶

有轿不坐,有马不骑,今天二十九,明日初一,猜一个字 —— 谜底: 赵

百木之长斗寒雪,坟上栽种显不朽(打一植物) —— 谜底: 柏树

头上长(垃圾分类顺口溜: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绿厨厨,黄其其,红危危,蓝宝宝。可回收,丢蓝色,有害垃圾丢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它垃圾用灰色。垃圾多,危害大,分类摆放人人夸。)树杈,身上有白花,四腿跑得快,生长在山野。(打一动物) —— 谜底: 梅花鹿

第二篇:佛教传说之昙花一现

佛教传说之昙花一现

上一期讲到了《佛教传说之飞来峰》,这些有关佛教的传说都很有趣。众所周知,佛家讲求戒色,但佛家亦有不少有关爱情的传说。昙花是世界上千万种花中的一种,但有着独特的属性。昙花一现,只为韦陀。这句话源于一个很美的传说。

传说昙花本是花神,每日开光,四时灿烂,她爱上了为她浇水除草的那个男子。后来,玉帝得知此事,便把花神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还将男子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其忘却前尘往事。

昙花(文自简单购,谢谢阅读)

日夜穿梭,许多年过去了,埋首于佛案经典的韦陀真的忘记了花神,但花神却始终也忘不了韦陀。她知道每年的暮春时节韦陀都会下山为佛祖采集露水煎茶,所以她就选择在那时盛放,在那一瞬间凝聚汇集一年的精气,绽放出风华绝代,傲视群伦。她只希望韦陀能看她一样,能想起她,然而千年往复,昙花无声绽放,韦陀始终不曾记起她。

有一天,有一名瘦弱的男子经过昙花身边,他看到了花神的忧郁,便驻足问道:“你为何忧伤?”花神很是惊奇,犹豫半晌只是答道:“你帮不了我”,转而等待下一个暮春时节。男子离开了。四十年后,男子又一次来到昙花面前问起了同一个问题,花神依旧回答:“你帮不了我。”男子一笑而过。时光荏苒,又是四十年,男子已经变成了老人,他来到昙花的面前,问了同一个问题:“你为何忧伤?”花神叹道:“谢谢你,你这一生问过我三次。我是因爱被罚的天神,你帮不了我的。”老人笑道:“我是聿明氏,来了断八十年前的那段缘分。”然后他闭上眼睛坐了下来,风轻轻在耳边摇曳,当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辉停驻在老人的眼中,老人说道:“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爱情何来过错,若要惩戒就让我来承受吧。”说完老人抓住了花神,圆寂了,并带着花神一同到佛前。

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终于想起了前世姻缘,佛祖准许韦陀下界了却姻缘。然而,聿明氏却因违反天规终受天罚,灵魂漂泊永无轮回。昙花一现,只为韦陀。关于昙花的传说就讲到这里,下期再会。

第三篇: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古代宗教

佛教篇本专题学习的主要内容:熟悉佛教的创立者和佛教的圣迹; 了解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熟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熟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掌握佛教的教义。

一、佛教的创立者和圣迹传说

(一)佛教的创立者——乔达摩•释达多(公元前565—485)

乔达摩Gautama、悉达多Siddhārtha。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释迦成佛时的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佛教徒均尊释迦牟尼为本师,而自称为佛陀的弟子。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

(二)佛教的圣迹1(尼泊尔蓝毗尼园遗址)

佛教的圣迹2 印度鹿野苑遗址——此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之地。

(三)佛教意象

1、莲花——佛教的象征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降生前夕,其父净饭王宫中出现八种祥瑞: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

佛陀成道后,转法轮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在佛教典籍中,莲花也经常出现。《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汉译佛经里常有“七宝莲花”之称,我国的净土宗也叫“莲宗”。我国的佛教寺庙中,三世佛及菩萨大都是足踏莲花座。

2、菩提树——觉悟之树

菩提树,亦称“觉树”、“道树”,是佛教的圣树。“菩提”一词是梵文 Bodhi 的音译,意为“觉”、“智”、“道”。 菩提树原名“荜钵罗”(Pippala),为常绿乔木。相传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潜心修了六年苦行,有一天在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凝神静思,终于豁然开悟,证得菩提果(觉悟)而成佛,因而后人称此树为“菩提树”。 我国傣族地区的人民称菩提树为“吉祥之树”。

3、娑罗树——无忧之树娑罗树(Sāla)又名“无忧树”,是佛教的圣树。据《本生经》上记载说,佛陀的降生和入寂均与娑罗树有关。佛陀的母亲摩耶王后怀孕后,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生育,佛陀正是在其母回娘家路上的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下降生的。而且佛陀也是在娑罗树下圆寂的:据说佛陀传道四十多年,已达八十高龄,他感到自己寿命将尽,在末罗国的拘尸那城的一条河畔的娑罗树林中,选定双树铺设床位,安静地进入涅槃。

4、曼陀罗花——佛教的圣花 娇柔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悬垂而律动。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

陀罗花,且漫天下起曼陀罗花雨。《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 的音译,音译为“摩诃衍那”。小乘是梵文Hinahāyāna 的音译,音译为“希那衍那”。“摩诃”是大的意思,“希那”是小的意思。“衍那”为“乘载”(如车、船)或“道路”。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新出现了一个佛教派别,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为“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1)小乘佛教视释伽牟尼为教主;大乘佛教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 (2)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即“自觉”,把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扬大慈大悲, 普渡众生(不仅“自觉”,也能“觉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3)小乘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大乘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4)中国北传佛教开始是小乘流行,但后来为大乘所取代。小乘现在主要流行于南亚、东南亚,但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称号。

中国第一寺——洛阳白马寺 创建于东汉明帝年间(公元68年),此前一年,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遂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后汉使及印度高僧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抵洛,明帝躬亲迎奉,并建白马寺。被誉为中国佛教“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佛教包含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洛阳白马寺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云南景洪飞龙白塔寺 佛教初传中国的标志——伊存授经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日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译传阶段

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其时的慧远和尚(334-416)在南方庐山开始宣传死后转生阿弥陀“净土”(极乐世界)的信仰。 竺道生和尚(355-434)提出“顿悟成佛”的主张。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扎根并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创造阶段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八个主要宗派。这一时期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3)融合阶段

近代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 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中国主要佛教

1、净土宗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NAMOAMITABHA)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

其特点是希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从这个世界(浊土)死后可以进入诸佛/菩萨所在的净土。因此,净土信仰是佛教中特殊提倡他力的信仰(他信)形态。

2、禅宗

在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法门。禅宗认为解脱不在身外,也无须借助经典的指导。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只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自我,便是解脱。 五祖弘忍后,其弟子神秀立北宗(不久衰落)。慧能立南宗,后成为禅宗主流。主张“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强调佛性平等、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身的发展。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后来,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拈花微笑——禅宗的萌芽)

三、佛教的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佛典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多种分类法),还有108种烦恼。

(二)集谛

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

1、“五蕴聚合说”

2、“十二因缘说”

3、“业报轮回说”

1、“五蕴聚合”说

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生物,即众生)则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五阴”)组成(其中“色蕴”包括“四大”--风、火、水、土等因素)。 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四大皆空”);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此即所谓“诸行无常”变动不居)。“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2、“十二因缘”说

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 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作“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相应的后果(报应或业报)。

3、“业报轮回”说

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众生)流转在“六道”之中,即天道(无界众生)、人道、阿修罗道(一类专与天神战斗的恶魔)、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形成六道轮回。 目键连救母→供僧人百味果品以超度(表现孝道)→民间七月半“施孤”节。

(三)灭谛

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磐。“涅磐”是梵文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磐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解脱之路

即通向涅磐之路。主要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 再简要一些,又被归纳为 “三学”:戒、定、慧。“戒” 约束佛徒日常生活的纪律。 “戒”因人身份不同而有区别,有三皈(三皈依)、八戒、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等,后发展成复杂的“律学”。其中“三皈依”——佛(觉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净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也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定”(即“禅定”) 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教外专家称之为佛教气功。是心专注于一境的

心理状态,但不想世间法,只想出世法(是面对世俗的客观而建立迥异于世俗的主观)。 禅定的“境”有级别深浅和宗派法系的不同。禅定的主要目的是发慧(由定生慧)。“慧”(即“般若”) 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证悟出世间法的明察力(能有洞见佛法之力,所见之境确如佛法所讲),如真正做到见外界实物而以为空,如“见到”佛经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景象等等。 有了“慧”才能得度(“波罗密多”)获得解脱,永离苦海。解脱后所得之境为涅磐。“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而获得。 但后世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佛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禅宗、净土宗)。 当代中国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四、 中国佛教哲学:

(一)佛教哲学的精神

强调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趋向。而且,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 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中国佛教的特质

1、调和性:体现在对佛教外部不同思想、观点的妥协、依从、吸收上。

2、融摄性:指中国佛教统摄内部种类经典和各学派学说。如“禅净双修”。

3、简易性: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如禅宗的简易性体现在“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主张上;净土宗的简易法门是“称名成佛”等。

五、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一)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

经藏(释迎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迎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 佛教的经典和标记,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的标记。这标记武则天将其定音为“万”;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卍”形符号的写法历来有左向的 “卍”和右向的“卐”两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认为佛之法论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六、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1、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之称。

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合称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即为“出家四众”。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2、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

“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 “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3、还有以职务相称

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 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七、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和方丈室,称为“伽蓝七殿”。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为藏舍利。在早期,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建以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 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学者,他的事迹很多,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详细记载。地藏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正是佛教“己未度,先度人”的精神。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法苑珠林》卷五二:“护法伽蓝神斯有十八神,”其中没有关羽的记载。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则以关帝为伽蓝神,关帝遂成为唯一的中国伽蓝神。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护法。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 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 供三佛多为琉璃光药师佛、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平面图及其造像意义

佛门里面的建筑也是表示法的。大雄宝殿从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从里面看是一层。两层表示佛家的术语“真谛”和“俗谛”(即出世间法和世间法)。两层里面是一层,表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是二,悟了原来是一。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六)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七)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八)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八、佛寺的由来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随之而出现。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据《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请来到洛阳,最初是住在中国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官署“鸿胪寺”“院”则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禅寺也叫禅院。 自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为殿,如大雄宝殿)。

九、中国佛寺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邸、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的审美心理。 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种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是,祠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观也如是。 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中国固有庙堂建筑的特点,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饰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十、佛寺内殿堂佛像及学佛的目的:

中国自白马寺建立后,各地纷纷建立佛寺。佛教建寺的真正目的:一是为了安众修持;二是为了弘法度众;三是为了传承文化。对一般人来说,佛教寺院是烧香拜佛的地方。对佛教徒来说,这里是供养“三宝”(佛、法、僧)的地方,是做佛事活动的场所。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学习佛教的目的在于:不忘“自性三宝”——觉、正、净。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会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明白人

第四篇: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精选)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味同嚼腊】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

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飞外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

“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 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怀海 (720-814) 禅师。

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 【一报还一报】 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 “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乃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刹那】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十恶不赦】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习气】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 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即不亲热也不疏远。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 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牛鬼蛇神】

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头阿傍。《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牡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火中生莲】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功德无量】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惰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本来面目】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因果】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飞外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导师】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磐经,使得无为,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劫后余生】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 【别具只眼】

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如宋·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别具只眼”顾名思义,就是比常人多了一只眼。在佛书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罗(Mahes-vara)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在智度论》卷二描绘道:“摩醯首罗天,秦(汉)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神话小说中“灌口二朗神”的三只眼的形象,当源于此。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卷五)。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

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净土】

“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

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 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现在】

《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维摩诘经· 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百喻经· 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今常用“现在”一词,泛指目前、此刻。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

收起

2013-11-14 11:22:35

第五篇:初探佛教之大概---刘通

初探佛教之大概

中心思想:借着对佛教初步的了解,来看今天当以何态度向佛教徒传福音。

一、佛教的发展

1、佛教的演进

2、佛教的组织

3、佛教的教义

二、向佛教徒传福音

1、属于“灵”的:思想要更新

2、属于“魂”的:知识要装备

3、属于“体”的:交谈要谨慎

引言:

传福音最艰难的时代及地区当前的中国社会,对基督徒而言,实在是试炼之地。主托付给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做他的见证,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将福音广传;但我们所处、所面对的中国社会,如果不能算是撒但最坚固的营垒,人心最刚硬的硬土,至少也是世上少见、传福音最艰难1的时代及地区之一了。那么,佛教的发展是怎样的,他的思想和教义又是如何?面对今天的时代,当以怎样的态度去向佛教徒传福音呢?

一、 佛教的发展

中国人常称基督教为洋教、外来宗教,殊不知佛教亦与基督教一样,是源自印度的外来宗教。印度为佛教与印度教的起源地,北欧人的共同祖先“无明”,佛教徒却无法解释它的因缘起由。 (三)道谛

释迦主张以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来脱离十二因缘的轮回之苦,其中最主要的八正道分别为: 454讲义——佛教在中国 参:《宗教比较》邓讲义 (1)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2)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3)正语:不妄言。(4)正业:不杀、不盗、不邪淫。(5)正命:过规律的佛教生活。(6)正精进:断恶念、生善法。(7)正念:立志修道。(8)正定:虔修禅定。 强调修道者可靠己力,集中心力、控制自己、除去恶念、逐渐洞悟佛法,以求得身心的解脱。 (四)灭谛

灭谛是佛教徒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指人修道成功后,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进入“涅盘”。佛教徒惧怕生死死生的轮回,因此,涅盘就是一个没有再生再死的地方。尚活着的修行者因仍有肉身色心,只能到达“有余涅盘”,只有在死后才能进入“无余涅盘”。 B、六道轮回说

释迦把婆罗门教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等三道轮回,扩大成为佛教的六道轮回。 (一)天道:佛教将婆罗门教的天堂鬼神皆纳入天道中,宣称这些鬼神也在六道轮回中循回。 (二)阿修罗道:指一群不停地在战斗的鬼道。 (三)人间道:指这在世苦乐参半的人。

(四)畜生道:世上除了人以外一切的活物,如牛羊猪狗、鱼鸟、昆虫等。 (五)饿鬼道:因为咽细肚大或食物入口前即被火化,此道的鬼儿们无法入 食,故称为饿鬼。 (六)地狱道:有八大根本地狱(八热地狱),每一大地狱中又再附有十六小 地狱,共计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 C、业力说

“业力”亦可单称“业”(Karma)。释迦采用婆罗门教的业力说,认为人、畜牲等都是根据他(牠)生前业力(意识行为)的好坏,决定死后轮回至六道中的哪一道。佛教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虚诳语、杂闲语、廉恶语、杂秽语、贪、瞋、痴;在每一项前加上“不”字而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便成了十善业。 D、五蕴

蕴(Skandhas)是“集合”的意思。释迦认为人由物质与精神部分组成,即由五蕴集合而成。五蕴除了色蕴属于物质外,其他四蕴则指人的精神部分。 (一)色蕴:人身体的物质部分。 (二)受蕴:人的感觉作用。 (三)想蕴:人的认识作用。 (四)行蕴:人的意志作用。 (五)识蕴:人的心之本体。 E、三法印

“三法印”是释迦所定,用来监定佛教教理,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一)诸行无常:佛陀认为世上一切诸法(现象),无论是事物或是心思,都是 流转无常,变化不定的。

(二)诸法无我:“我”乃指“常一主宰”。佛教讲求缘起,认为万物无 本体, 皆为空,一切诸法都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

(三)涅盘静寂:涅盘是佛教徒死后的理想去处,此境地不再有生死,极其静寂。

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说法,教徒以三法印教理作为评监依据,若与三法印相违背,即使号称“佛说”,亦将之归于冒充;但如果有一教理合乎三法印,不管是谁发起的,就列入真6佛说。综合佛教的教义我们可以看到:a、没有“神创造”宇宙万物的观念;b、没有所谓“第一因”(first cause)的说法;c、没有进化之说;d、生与灭都不肯定;e、他们的宇宙观是复杂无定。7

67本部分资料参考:《认识佛教》百度文库 参:《宗教比较讲义—邓》 总的来说,从佛教的演变到它的宗派,从它的宗派到它的教义,在历史的变迁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此同时,不得不说佛教的“广大精深”对中国极致整个世界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面者这样一个深受佛教所影响的中国,福音的种子如何才能洒遍中华大地呢?

二、 如何向佛教徒传福音

今天的的基督徒当以怎样的态度去向佛教徒传福音呢?下面是一些的原则和看法。

8一、属于“灵”的:思想要更新

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观念问题。

1.要以“爱”为动机,切勿把传福音业绩化。

2.要把佛教徒视为福音对象,而不是竞争对手,信仰对敌。

3.自己须要“真认识真理”(须知:不是宗教对立,而是真理显出)。

4.须要〝显出权能〞(道与灵,光与爱──讲出道,显出灵,发出光,流出爱)

9二、属于“魂”的:知识要装备

要对佛教信仰深入了解,是吃力的事,最好让专业的同工去负责。但若有心要成为主对佛教徒施恩典、施怜悯的管道,则几项重要的相关知识,是不能不具备的,以作为退以防身,进以致胜的装备。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要认识佛教的可信处与不可信处。不能全盘予以否定,但要知其问题所在。例如: a.经典的不定准(莫衷一是) b.各宗派经典、教理之来源的谬误 c.多元化信仰所构成的模糊性教义。 d.逻辑性的矛盾问题......等等

2.要认识基督与佛菩萨的不同3.要说得清“修行不能自救”的理论(简明比喻即可)

10

三、属于“体”的:交谈要谨慎

与佛教徒个人谈道时,宜谨言慎行,善用技巧。可提醒您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要尊重对方的真诚(勿陷于对立)。 2.要肯定对方的善行。 3.要了解对方的信仰内容。

4.要谦卑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用生命表达生命之道(不争论)。 6.忍耐等候主的时候(不过度急切)。

7.长存信与盼望(常常在信心里宣告对方必定会接受福音)。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愿神大大使用我们,成为中国佛教徒的祝福。

89参:《想佛教徒传福音》百度文库 同上 10同上


佛教的物质文化之佛塔

佛教的物质文化之佛塔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景教、摩尼教等建筑。佛教相传由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所创立,西汉后期经由......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 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 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

耶稣之于佛教[范文模版]

耶稣之于佛教 在亚伯兰罕信仰系统里面,耶稣是一个线索,没有了耶稣的存在,亚伯拉罕也就不会称之为一个宗教系统,或者说因为亚伯拉罕这个系统要存在,就必须要有一个线索,而这个线索......

黄河之都

黄河之都”中华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一、大赛宗旨:弘扬黄河文化,歌咏黄河之都。二、稿对象:面向国内外各界人士征集中华传统诗词、楹联。三、征稿内容:作品须描写歌颂黄河源......

脑筋急转弯之开心谜语

脑筋急转弯之开心谜语 一口咬掉牛尾巴(字) 答案:告 1+7= (字) 答案:积 有手有脚,贼难逃走(字) 答案:捉 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字) 答案:阴 宝岛姑娘(字) 答案:始 两狗谈天(字) 答案:狱 值钱不值......

儿童趣味谜语之六

儿童趣味谜语之六 251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穿着粉红袄,模样真漂亮。(打一植物)【谜底】荷花 252 白胖胖,四方方,一块一块摆桌上,能做菜,能做汤,常常吃它有营养。(打一食物)【谜......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

人人都需要经典谜语大全及答案

经典谜语大全及答案: 1、不曾有黑夜(打一字) 答案及解析:昶(没有黑夜的另一个说法是:永远只有白天,而白天自然会有太阳,即为“永+日=昶”,chǎng,1.白天时间长。2.舒畅,畅通。3.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