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朗诵稿
乡愁
——六(1)班国学经典朗诵稿
郭梦婷:有人这样说过:“乡愁是散落在家书上的秋毫,是笼在心间后挥之不去的情怀,也是鬓角的白发”可是我说,乡愁是婵娟赐予的一抹清辉,是杨花遗留的一池萍碎,是清泉洒漏的一轮金葵。孤独时,她赠以安慰;苦闷时,她赠以关怀;没落时,她赠以希望。
如果没有漂泊,亦就没有乡愁。乡愁,一首漂泊者不朽的灵魂之歌。泪眼朦胧下,道不尽的乡愁只能化作一首首诗歌在笔尖流淌,在世代炎黄子孙的口中永久传唱„„
——题记
形式一:唱诵《明月几时有》
甲:明月几时有 乙:把酒问青天
甲乙: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甲:我欲乘风归去 乙:又恐琼楼玉宇
甲乙: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齐: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甲:人有悲欢离合 乙:月有阴晴圆缺
甲乙: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形式二:诵读《泊船瓜洲》
郭梦婷:乡愁,是游子对故园的思念。这种思念在夜阑人静、月朗星稀的夜晚尤为清晰和真切。
郭梦婷:《泊船瓜洲》王安石
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乙: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郭梦婷:乡愁,是游子对故人的离愁啊!这种离愁在九九重阳之日尤为厚重和强烈。
郭梦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乙: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形式三:诵读《春夜洛阳闻笛》
郭梦婷:乡愁,是游子远在他乡时对故土的万般追忆,这种追忆在黯然神伤的曲调中更显浓郁„„ 郭梦婷:春夜洛阳闻笛
李白
齐: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形式三:诵读《乡愁》
郭梦婷:乡愁到底为何物?现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就对“乡愁”二字作了最好的诠释„„
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男: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齐: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是„„无论长大后的我们身在何方,我们都会带着这份浓浓的乡愁走过。
谢谢大家!
第二篇: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下面是关于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的内容,欢迎阅读!
中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第三篇:《乡愁》讲课稿《乡愁》讲 课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让学生说出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由于学生对这几句诗并不陌生,所以不难得出“思乡”这一结论,于是我顺势引导:
是啊,最浓不过乡情,最重不过乡愁。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如此导入的设计意图是:首先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写作背景的介绍则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了解了作者,但使学生最为牵挂的还是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下面就引领学生进入——
(二)诗文赏析 (四个环节 即: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 我之所以如此设计环节名称是为了想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不是老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第一环节:我想听
1、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第二环节:我要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朗读时要把握好每一小节的情感变化,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1、生对读
2、组内读
3、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通过多种方式地朗读,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能力,接下来引领学生进入----- 第三环节:我会品
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当引导。通过大家的品读,学生感受到了它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尤其是它独特的意向。作者巧妙地将无形的乡愁作了形象而深刻的比喻,使乡愁变得可知可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此环节形成板书,板书设计为一个中国结的样式,它象征着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解又难解的思乡情结呀!
第四环节:我能写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乡愁是一个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十五的月亮,每逢佳佳节备思亲;乡愁是一张机票,归心似箭.乡愁是一弯弯的月亮,无数的游子寄托思念,希望月亮能够帮忙传递;乡愁是天空那绵延不绝的雨滴,如缕如丝,剪不断,理还乱;乡愁是心中最真实的情感,无须掩饰,无须过多的掩盖。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优;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也是人说,幸福是每一天都快乐„„ )
(三)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老师饱含深情的结束语,会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
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必做和选作两个层次不同的作业题: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选做: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五)板书设计:我认为,好的板书应该体现出三个字“精”、“美”、“新”,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为本课设计了综合式板书。这样,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学生 能够直观形象再现本诗内容、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遍家国之思
个分死普
第四篇:乡愁感人诗歌朗诵大全乡愁是多少游子的情绪。是多少归家不得的人的忧愁。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乡愁感人诗歌!欢迎阅读!
乡愁感人诗歌1
小时候
有一个梦想
离开家乡
走向远方
以满足双眼的渴望
小时候
总是希望
能够长出一双翅膀
在天空翱翔
行走在双脚不能到达的地方
二十年的渴求与向往
早已是遍体鳞伤
忍不住回望
记忆深处的故乡
已变得模糊几近遗忘
转身
回味一路的沧桑
方才明白
走的越远飞的越高
回去的路就越漫长
乡愁感人诗歌2
寒夜茫茫
我在路上
光秃的小树顶
挂着个弯弯的月亮
腊冬将近
我在彷徨
忧愁的心灵儿
思念那片熟悉的地方
多少年
没有见爹娘
多少年
梦里依然不忘那个茅草房
弯弯的山道
曲折的窄江
山腰里咩咩叫妈妈的小羊
烟在手里
火在心上
住在繁华的城市
难忘发白的爹娘
号码很熟
手机很烫
多少次想拨出去
却总借口省个长途多个念想
车水马龙
霓虹灯亮
娇妻秀子
高楼阔房
只是少了亲爹娘
少年宏志
远走他方
游历数国
梦难舍我的故乡
乡愁感人诗歌3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感人诗歌4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第五篇:乡愁,评课稿篇一:《乡愁》评课稿
与诗歌对话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
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qe是什么意思啊?QE是指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这其实是一种货币政策,主要指各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银行金融资产等做法。)。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篇二:《乡愁》说课稿
乡愁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
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
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
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
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
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
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
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
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
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及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
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
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
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
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
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
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
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
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
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
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
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
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
以归纳、小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事例。在教学中发挥
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像力,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四、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
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
题的理解。
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
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
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
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
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
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
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 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
般的情境。
第二步:新课的讲解
(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
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
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
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
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
3、再读全诗,注
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
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
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
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
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
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
内容。母子_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__,家园________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
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
2、第
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
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
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
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
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
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
人自己所说:“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再读全诗,读出意境
和感情。
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
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
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
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四)最后,丰富联想,读出诗情。
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着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
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
萦绕着那片厚土。”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
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
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 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 经历时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
在台北的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
写出的是我20年的思乡之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藉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全诗: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 地上霜。”请你再背几句古诗中写“乡愁”的诗句。
设计思想:诗歌的感情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在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得到
了深入品味,教师紧紧抓住母亲、祖国这个中心情节,抓住台胞对处于分裂中的祖国母亲深
情吟咏这条主线,学生很容易被感染,有所悟,思乡爱国的情怀能油然而生。
第三步:反馈练习
1、 多媒体展示两首意境优美的诗,学生欣赏,描绘诗的画面,挖掘诗的美与情,通过
意象、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线索。任选一首进行比较阅读。(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品诗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
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诗感,养成良好的品诗习惯,积累
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乡愁都有不同的心境,让学
生抛开所提供的诗,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最真的思乡恋土情怀。
第四步:布置作业
1、 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 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
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
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
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
歌。
第五步:教师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
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
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
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步:板书设计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 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
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
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 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
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
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情、抒写真情的第一步! 篇三: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黄爱玲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三、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飞外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 。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听读,——美美地听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 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 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 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主题
坟墓- 矮矮——哀痛沉沉 升华 篇四:乡愁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九年级组 孙建梅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 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二 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点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
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五 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六 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七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 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从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
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
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 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思考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你能看出来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诗的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诗人组诗的顺序?
2)四个时间序词,它们分别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因什么而愁?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呢?这首诗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课堂训练环节:
我采用激将法引导学生当堂成诵,设计“余光中说过: “《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不过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都遮住了,见诗不见人。 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马上把《乡愁》背给我听。”如果余光中来到了你的身边,你能背给他听吗?”这样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背诵。
(四)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2、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作品,感受中文之美、诗歌之美。
最后在深情的诵读中和余光中先生、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依依惜别,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篇五:《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
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 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
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黄福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的教 学设计。 一、说教材 《乡愁》是人教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第一方面: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
《乡愁》评课稿与诗歌对话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
乡愁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 耿立娜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
乡愁教案(定稿)《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2、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重点及难点 1、通过感知诗歌......
《乡愁》说课稿档《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课,请大家批评指正。一、 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
乡愁优秀说课稿篇一: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黄爱玲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