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飞外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题目: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特点

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

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这些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苏武、杨业、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

(五)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先秦各家多以“和”为最高理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

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六)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这种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其中的价值观念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具体来说,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和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

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2、调刚健自强和“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以大局为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为塑造公民的现代人格提供了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还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也有可取之处。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

中的意义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学号:

联系电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在上您的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脱节,没有很大的联系,自从您讲了阴阳八卦和易经之类的,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虽然生存在现代社会里,却也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这种文化的得失与消长,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的深浅,认知的高低,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成败,影响着我们人生命运的兴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君臣父母夫妻)“三纲”。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崇尚阳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道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

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衰落,十三世纪后濒于绝迹,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了它的辉煌。佛教文化是以宇宙与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把物质世界称为器世界,把有生命的动物称为有情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的密码是什么?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的密码是核心密码和普通密码。《密码法》第七条规定,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核心密码保护信息的最高密级为绝密级,普通密码保护信息的最高密级为机密级。)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

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在经济社会中,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如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观,告诉人们做什么事都要想到后果,不然,你的所作所为会得到相应的报应;道教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告诉你,天地因为不自生,所以长生,圣人因为心里想着别人,所以被人尊重。因此你不要置自己于风口浪尖,在别人都进的时候,你退一下,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别人都置身于事情之中的时候,你跳出来,不然,你不但玩不成,并且连小命都会玩丢;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会规范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让你知道有些事情做了是可耻的,有些事做了是无地自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孝悌之道为起点,阐发出的社会关系伦理大道。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悌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

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大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

丰富的思想资料。人的精神应该与天地相通,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认识,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极高境界,主观客观的统一。

以简朴和谐为宗旨,构建健康愉悦的处世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孟子》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都考虑到了资源的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读到这些文字,既应表现出我们深深的敬意,也应产生发自内心的歉疚。中国文化注重道德,重视家庭、珍惜亲情,强调中和而反对偏激、极端,更以“内省”为特征。因此,既有助于社会成员人格的完善,又可开发人的智力层次,升化人的精神境界;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序,能缓解社会矛盾,防止与减少社会犯罪,使人在宁静的心态中求得身心的健康。正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孔孟)墨(墨子)法(旬子、韩非子)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

二、本末一贯的“实学”。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

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

上了您的课程,了解了很多与武术有关的传统文化,包括少林寺文化随着历史的破败与兴亡和少林寺的文化精髓,并且传统文化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讲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爱国情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学号:

联系电话:

第三篇: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 ,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 ,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2 震卦是雷电专卦、丰卦是农业专卦、蒙卦是教育专卦、咸卦是婚恋专卦等等。当然,《周易》作者也注意到六十四卦不能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情况,而在大量的实际占验中也存在某一专卦占验它事的情形,所以大多数专卦都有关于专卦事类之外它事的附载。总之,六十四卦是涵盖自然与社会万事万物的。即一切客观存在者可以用阴阳的不同组合来概括与表述,也就是说,一切客观存在无不具有内在的阴阳性,阴阳性是一切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属性。《周易》作者的阴阳性,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矛盾性,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借喻的事物不同。《周易》作者在司及阴阳普遍性的同时,也注意到阴阳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就是六十四卦的阴阳爻组合都是各不相同的。专卦分野的依据就是不同类的事物具有不同的阴阳性。《周易》作者对阴阳性的这个理解和表达,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

2、阴阳的平衡性

易象共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经卦,每卦三爻,共有二下四个爻象,其中阳爻十

二、阴爻也十二,阴阳总体上是平衡的。同理可知,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个爻象,其中阳爻一百九十

二、阴爻一百九十二,阴阳在总体上也是平衡的。这种阴阳总体上的平衡性也反映在揲筮法中。在最初《周易》作者创造的揲筮起卦法中,阳爻出现的概率是32/64,即1/2,阴爻出现的概率也是1/2。这就说明,阴阳总体上的

3 平衡性是《周易》阴阳说的一个基本观点,而不是偶然的巧合。

今天的大量科学研究都证明,阴阳的总体平衡性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世界人口总量上说,男性与女性基本上是对等平衡的。在一个原子中,正负电荷的总量也是平衡的。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讲的也是能量总量的平衡。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也必须遵守货币总量与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大体平衡的原则,否则,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

但在每一卦的具体阴阳爻结构构成上说,阴阳之间则是不平衡的。八经卦卦象中,无一卦是阴阳平衡的。总体的平衡与具体的不平衡是对立的统一。唯其具体上是不平衡的,才有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客观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易经》六十四卦首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所反映的就是由具体的不平衡向具体的相对平衡发展变化的过程。乾六爻纯阳、坤六爻纯阴。这两卦都是绝对的阴阳推移,所以六十四卦从乾、坤为发展变化的始点。既济卦六爻三阴三阳,达成阴阳平衡;未既卦六爻也是三阴三阳,也达成阴阳平衡,所以六十四卦的相互演化终于既济和未既。既济卦上坎下离,阳上阴下,阴阳相向。而未济卦上离下坎,阴上阳下,阴阳相背分离。既济在前,未济在后,说明《周易》作者已经认识到阴阳平衡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趋势,而不是发展变化的终极。任何阴阳平衡状态,那怕看上去绝对

4 平衡的状态,也还是要打破的。这个阴阳说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3、阴阳的对立性

所谓阴阳的对立性。就是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否定的趋势。在六十四卦中,这种对立性最为鲜明的就是乾坤两卦。乾卦六爻纯阳,把阴爻完全排斥、斗争和否定了;坤卦六爻纯阴,把阳爻完全排斥、斗争和否定掉了。《周易》首乾坤,就是强调和突出阴阳的对立性。在《周易》作者那里,阴阳对立性的价值并不在于破坏性,而在于动力性。正是这种阴阳的对立,才促使客观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卦序方面则表现为由乾坤两卦演化出阴阳同一的六十四卦来。由乾坤到既济,阴阳由对立达到最完美的统一。未既也是理想的阴阳统一,但不如既济完美。既济在前、未济在后,说明在《周易》作者那里,对立与统一都是手段而不是标的,客观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才是最主要的。而对立与统一都是促使客观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二、《周易》的现实意义

1、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

5 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了。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

6 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2、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

7 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二,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三,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四,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8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3、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

9 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来看,《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个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01052157公共管理系公共关系3班钟婕

回首望,之乎者也已离我们远去多年,时光流逝带走的不只是现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更让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抛弃了过去奉行的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同时容易蒙蔽人们的视线,让人忽略了这些带领我们一代又一代前进的传统文化,其实,在现在,我们仍然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孔孟时代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的便是仁义道德这四个字,孔子提倡仁爱,有教无类,就是对社会的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让大家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使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换到今日,大爱的思想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的犯罪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城乡教育上我们也需要有孔子有教无类的意识,加大农村教育的资源投入,让农村的孩子能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防止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导致了两极分化。对孟子提倡仁政,让君王以仁施政,便民利民,成为一家之学,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当了官发了财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不由的对这个政府产生质疑,也不由的让我们怀念当初那个孟子提倡的仁政时代,君之舟也,民之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现今,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以仁政治国的良心政府,一个便民利民的机制,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倘若把过去的这种理念带到现今的机制中,想必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纵观古今,不论是仁义道德还是三纲五常,其实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再现今失去意义,反而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治国、治家的范本,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新,从而转化成对现今有用的一笔财富。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看:虽然我们常常说做人要与时俱进,但是有很多思想层面上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追随着我们一同走过每个时代的更替,带领我们不断的前进。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提倡百姓以孝为、长幼有序、知书达理,这些一代一代的思想一直亘古不变,在今天有很多的家庭都出现了问题小孩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要以传统的精神文化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来看: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在现今兴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国内的学校重新兴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我们现今人都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引起国人的文化意识,尊重并推崇自己国家的文化,重建我们的国家归属感;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开放大型博物馆,对外举行文化活动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大有一种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更要抓住时机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能深入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传播更多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在国际上占自己的一席之地,防止我们受到外国的文化的冲击,从而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在哪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要致力于挖掘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更美好的国家、社会、家庭所努力。

第五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胜利者,其实是我们汉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之后的蒙古入侵,满族入侵中,他们都要向我们学习。

儒家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人本主义发挥到一个很完美的高度。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就完全摆脱了奴隶制度的剥削,进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农奴变成了农民,中国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中,对国家起作用的更加体现在士大夫的共同决策,皇帝需要一大群人才帮助他将整个国家运作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放权,所以集体决策在中国古代也很明显。古代选拔人才是科举制度,从政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人才的阶层流动性加强。以上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地体现,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年,与这些制度密切相关。

儒家文化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与道家文化相比,儒家文化明显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儒者们寒窗苦读十年,他们的理想就是步入仕途,,而且儒学宣传仁爱,仁政,在和平年代,统治者利用儒学来教化民众,达到政权的稳固。在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学派,在宋朝,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营养,发展成为理学,在元朝,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切都是儒学积极入世的体现,在现有学说发展遭到威胁时,他们会不断突破,寻求更加新的学说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和谐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爱国主义观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做事做人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力量,然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剔除,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我们要敢于运用,敢于发展。其次,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主义之中,给她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借鉴古代学者不断发展儒学的经验。最后,引领儒学走向世界,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向世界传播,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有长足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任何时候也不要否认她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祖先已经用这种文化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领先世界几千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有我们重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运用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有崛起的一天。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错叠起的历史长廊中被保留下来,并且熠熠闪光的文化财富。当前,教育界将德育内容限定在思想、政治、道德三方......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引发的思考 黄兴毕 [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臵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07-9-26 16:14:00 阅读次数:1111 所属分类:个人文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doc

A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面对现在这样的“文化残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一 文化的残局 1840年,鸦片战争。本文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