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飞外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第一篇:“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带给人们太多的视觉不适,乃至心理、行为、管理不适。加强“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研究,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一、“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素描。“90后”学生聪明,吸收知识能力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习易浮于表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使他们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才,有积极的自我预期和学习信念,但学习的外部动机强烈,内部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抗干扰能力弱,学习心态易受环境影响。他们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但偏于书本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

他们敢爱敢恨,注重快感享受,但体验不深刻,也不太注意他人感受,情感表达方式反传统。他们重视与同伴的感情交流,但忽略亲情,与父母的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普遍增多,且偏向灰色、封闭。如有的学生有孤独感、空虚感;有的学生情绪消沉、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学生有偏执心态,厌倦心理,特别是厌学情绪普遍。

他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同辈认同感很强,从众心理很浓。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决断犹豫,行为冒失、轻率。抗挫折的能力很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十分依赖,容易成瘾。

他们崇尚个性张扬,世界观偏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宽容,反传统、反主流。他们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强调实惠、实用,并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不爱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爱好广泛,尤其爱新玩意,如劲舞、爱Party、爱视觉美等,但容易喜新厌旧。他们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喜爱玩“火星文”、冲浪QQ个性空间等。

2.行为特点素描。一方面他们已近成年,渴望独立,热衷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不成熟,装嫩,拒绝长大,爱摆弄幼稚行为。他们的反哺意识弱,常与父母冲突;嫉妒心比较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

他们的消费不考虑实际经济收入,追求名牌,好比较。他们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常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学习、明星、社团、电脑、网络、MP

3、MP

4、手机、游戏是他们的话题中心,他们的生活很现代,他们的生活很精彩。

他们崇拜非传统明星,追求非主流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喜欢“非主流闪图”“非主流繁体字”“非主流照片”等。

他们性开放、易冲动,性行为低龄化,尤其痴迷电子言情、色情小说和网络电子书。

有新闻传播媒体这样看这幸福的一代:听ipod,玩PSP,看《火影忍者》,吃奶片,写“火星文”,画兔斯基,崇拜周杰伦,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

概括地说,“90后”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就是“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二是认同感强,实践能力比较弱;三是参与性比较强,辨别能力比较弱;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五是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

二、“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系统研究。关于其心理、行为特殊的原因分析也比较零散、浅显。本文仅作一些粗浅的尝试。

1.教育让新一代的底气更足。社会稳定、经济优越、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90后”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富足。沐浴着太平的盛宴、滋补着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使“90后”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由于吃得多,锻炼得少,“90后”的体质却是下降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合理,对孩子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训练的投入更多,这也是“90后”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原因。但是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孩子得到的外在学习动力更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增大了。

2.社会表达个性的物质条件更成熟。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影响深刻。“90后”学生有更多自主消费的选择权和能力,父母宽松的消费态度和社会普遍加深的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又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了一把火。

3.虚拟的世界改变了新一代的精神寄托。互联网的刺激无处不在,海量且良莠不分的信息、恣意挥洒的QQ个人空间,以及声、形、动画并茂的网络游戏等,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拖向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4.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一早一晚的“时差”导致“90后”学生难以把握自己,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90后”学生大多处在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自身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对于自主性和依赖性反差极大的“90后”学生而言,这样“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会表现得更明显。

5.代际差异的影响。两代人生活世界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成人权威性地位的下降和“90后”学生的茫然及盲目的反叛。尤其是今天教育的非科学做法加重了他们的反叛性。从科学教育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眼下对于“材”的认识,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全面,于是,怎样根据“材”质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的惯性,普通学校很难有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小学校,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照搬对“70后”那样的灌输模式,而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消除了,而是扩大了。

三、“90后”学生的教育对策

1.正确评价,理性看待“90后”

“90后”学生是一个问题突现、争议四起的青年群体,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褒贬不一。但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可爱和优势的一面,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偏失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的。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90后”健康成长

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缝康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心理普查,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90后”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更要特别关注。

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建构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生生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体验亲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尽量减少外界和网络各种负面因素的刺激。要避免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避免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的缺失,因为许多不愁吃穿的“90后”最突出的问题恰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烦恼郁闷。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络迷恋”。人生从游戏开始,伴随游戏发展,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能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是减轻他们网络游戏、虚拟依赖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学校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及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9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新生刚入学,学校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问、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渴望个人获得发展,这时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不仅要引导他们(ghs是什么梗?“ghs”是“搞黄色”的首拼音缩写,作为一个调侃意味的网络用语,经常出现在聊天对话中。)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更要学会面向未来,全面做好个人规划。

3.培养其精神气质,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90后”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锻炼。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学习型社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敢于创新,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引导学生敢于实践应用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把学校的每个方面都建设成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教学资源丰富而便捷的开放体系。

5.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

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社会教育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如果学生工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管理理念。要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二篇: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中学生独立性增强

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中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中学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中学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

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中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中学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中学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中学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中学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析 :

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在社会转

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 情感特点。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

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90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后对待情感的—种趋势。

3 思维特点。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飞外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

4 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聪明的90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

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1、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前人群的质的不同。

2、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3、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 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陕,思想前卫,观念超前。面对90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一)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只有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差异。80后是在传统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他们虽然秉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道德的准线,但不时又不情愿的陷入西方的价值与思维的陷阱之中。90后的成长过程是完全与中国文化脱钩的,90后心理深处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渐减少,这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无疑;其次是生活差异。80后的人比90后的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条件艰苦一些,所以80后的人大部分还能做吃苦耐劳的事情,意志也坚强一些。90后的人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唯我主义思想比较重,这些都要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4岁前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定型了。那么80后和90后两群体在性格定型到成熟的过程中会有多大的差异,是向健康的趋向踏进还是跌入晦暗的深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实施。度过了高中阶段的90后大学生,高校已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段,出于教师的本职、道德和责任,我们绝不能把假性成熟甚至心理缺陷的大学生交给社会。

(二)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新一代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针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思想、主流价值等方面并没有给90后学生建立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不会说话、不会为人处事,甚至不飞外尊重他人等现象的现象。高校教育者要在原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 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首先,加大人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调查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仍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不等式在某些层面的存在,这对于还没有心理成熟的90后大学生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和认识误区,此时的对位关怀不仅能缓解物质上的压力更是一剂平衡心理落差的良药。其次,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更表现得“眼高手低”,不能充分准确的认识自我,这几乎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通病。对此,我们应该从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创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使90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起就在心理层面准确认识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踏实学习和勤奋实践打好第一步基础。

2 坚挣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首先,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教育的一大失误。金钱和物质观正在毁灭着触痛的礼仪和

廉耻,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言传还更应有身教。在不断进行传统美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职业品行的修养,凭此,才能做到好炉炼好钢,好师育俊才。其次,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有主流文化就一定存在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就像有人性格内向有人外向,这就在于个人和群体如何的认识和利用。作为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姑且将非主流文化分为社会和校园两种。对于90后大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绝不能将非主流视为一种时尚,好在这种认识并不占90后大学生的多数。另外就是校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校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桌面是整洁的。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从这些都能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潜价值观的外显。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引导和价值标准的分析。

(三)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的观念,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网络为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

1 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针对90后大学生心态很开放,不因循守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精神的特点,为普及心理健康

教育知识,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在开设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等选修课和必修课基础上,还应开设“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立足于适应与发展的课程,来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进课堂。同时,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的训练、面试技巧及言语技巧、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等团体训练,使学生的参与和锻炼得到规范的认同。其次,高校要重视主题渗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活动的渗透,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专业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健康沙龙、主题班会、心理表演剧、心理知识竞赛等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知。指导学生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灵茶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再次,注重个别引导。事实证明,心理咨询和谈心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 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人受社会、家庭、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其个性心理发展也因人而异。因此,高校要针对90后新生普聋情况,认真分析每个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引导。

2 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

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这种匿名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和逆反心理,使他们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倾诉衷肠,接受咨询,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网络教育咨询实现心理教育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如应利用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接受学生的咨询。他们不用报姓名,无拘无束地与教师畅谈,然后按照老师给他们介绍的方法进行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减负”,从而脱离困惑与烦恼。这种无声的交流,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治疗心理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前进的动力,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去实践。充分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要通过刻苦奋斗,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有所选择的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一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阶段性教育。在大学适应期,对学生进行成才方向教育,重点开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工作。通过开展针对新生的学习、

生活指导讲座、定期召开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强化纪律意识。在目标确定期主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分层次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学生、接触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因人施教,把个别指导和整体教育相结合作为重点工作,让学生了解自我、明确目标、扬长避短,向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目标实现期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针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开展各项工作,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求,实现大学既定目标,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毕业前期,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建功立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通过毕业典礼,开展为母校做贡献等主题活动,将学生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

综上,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摒弃工作中一些华而不实的“新鲜”理念,以返朴归真的务实态度去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的,也是凭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篇: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①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②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准则的矛盾;③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初中生独立性增强

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初中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初中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

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初中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初中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初中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初中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第四篇: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

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他们的学习状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90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当今大学生学习上的一般特点,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呈现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入分析“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并提出改善高职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工作对策,对提高“90后”高职学生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动力不足

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到高职院校,许多“90后”高职学生有如释重负的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已成为他们学习心理最突出的问题。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学习动机不强。一些学生觉得专科的学历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找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一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过多关注,而来到高职院校后,新的竞争让他们无所适从,优越感不再有;另外一些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的学习状态,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情绪低落、学习行为消极、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纯、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够,缺乏动力和热情,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去学习。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和提炼能力也相对不足。多数学生虽有学习意愿,但又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热情,有不少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低落,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高职生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处于“被学习”状态,上课前不预习,上课时不主动,下课后不复习,经常是在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中被动学习。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对基础课和理论课不够用心,尤其对他们认为与专业无关的课更是提不起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只求大概有所了解,对一些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

(三)出现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社会上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如本科教育,高职学生在就业找工作时甚至往往受到冷落或歧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有升入本科深造的理想,但由于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遭遇升本失败。在失望情绪下,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挫败感较为明显。由于知识准备的相对不足,缺失良好学习习惯,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出现烦躁现象。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学习缺乏信心,往往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甚至出现畏惧情绪,怕苦怕累,怕动脑筋,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很少能享受到解决学习难题后带来的快乐,相反,过多地体会到的是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效率低下的困顿。学习倦怠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嗜睡,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无助,消极、浮躁、焦虑、紧张、忧郁、有一种衰竭无助感,自我否定,自

信心不足。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由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三者组成的一种内部状态。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觉得好不容易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应该好好放松一下。然而,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更多、更繁重。知识的专业性强,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要想真正学好不容易,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这样,放松的心态与繁重的课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有差距,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自己的未来并不抱有很高的期望,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因而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到后来就干脆放弃努力,混完大学生活了事。目前,许多在校学生受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影响,认为学习的好坏与工作干得好与差不成正比;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太少甚至用不着;所学知识老化等等。这些不正确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提高“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工作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于“90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较为欠缺。他们往往会因为付出了努力而又没有达到期望值时,在心理上较为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和学习厌倦感,从而出现自信心不足、意志消沉、学习缺乏持久性、情绪不稳定等学习心理问题。因此,要加强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等心理素质, 预防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障碍的产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学习的作用。如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方法对策等的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困惑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乐观自信的心态。

其次,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要在全面了解“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点和问题,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评价和有效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正确地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焦虑过度、考试焦虑和怯场、心理疲劳等由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加强心理咨询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一些预防和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的调试方法。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学生树立高职教育学习观

高职学习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为主要内容,围绕具体专业而展开的活动过程。绝大多数高职生在入学时就已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高职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希望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基础。但是,面对当前大学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的片面看法,一些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自信心不足,对未来也

感到迷茫。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使学生树立高职教育学习观, 提升学习热情,促进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

(三)加强专业认识性教育, 培养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对“90后”高职学生的专业认识性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目标,帮助他们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机、发掘潜能,更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二是通过新老生座谈会、专业学习报告会以及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专业目标、就业方向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目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四)调整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职教能力

高职学习是围绕所学专业展开的,这种专业性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编写教材和选择内容,以及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等,都要围绕具体专业而展开。因为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渗透的。高职生不仅要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系统地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接受专门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还要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另外,要拓宽教学内容,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者的结合,加强侧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

教师的教学艺术对于学习兴趣的调动、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注意力的集中等学习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研究“90后”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高职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使其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五篇:“90后”员工心理行为特征及管理对策

“90后”员工心理行为特征及管理对策

摘要:“90后”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与以往员工有着明显的差异,致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分析、研究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90后;心理;行为;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90后”开始大量走向工作岗位。“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父辈不同的是,其生长环境更加优越,受教育水平更高。一方面他们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集体的生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天马行空,很多时候他们的创意能让人拍案叫绝;而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是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愿与人分享并且急切地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容易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总体看来,“90后”与以往员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致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了解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开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90后”员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1.在职场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90后”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舒适自由,思维天马行空,希望能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这恰恰与目前的企业管理模式相矛盾,这就造成了“90后”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容易跳槽。复旦大学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进入职场的第一批“90后”离职率高达30.5%,离职理由包括食堂伙食太差、失恋、宿舍不能上网等各种被称为“不靠谱”的理由。

2.在企业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90后”人际交往的范围与前代人相比有明显的扩大,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生活场所和工作场所,还涉及到网络、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也不局限于同龄人,还有不同层次、不同辈份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90后”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同时,“90后”的人际交往具有选择性,与自己个性相同或志同道合者会成为他们交往对象的第一选择。

3.在时间管理中的表现

“90后”的员工热爱自由,追求个性和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对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时间管理方式多会表示不能接受。例如,北京某家公司规定上班不许迟到,迟到一次扣50块钱。结果有一次扣到一个“90后”女孩儿时,她当时就给公司领导一百元,说不用找了,领导问:“怎么回事儿,扣五十你给一百?”她说:“我觉得这周还是会迟到的,所以不用找了。”由此可见,“90后”员工对于企业严格的时间控制抵触情绪很大。

4.在对待收入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有超过七成的“90后”对自己的薪水不满,内心充满了抱怨。“90后”的一代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物质丰富的生活,微薄的薪水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频繁跳槽追求高工资便成为“90后”员工常见的现象。

二、企业在管理“90后”员工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90后”员工缺乏客观评价

现在的管理者谈起“90后”员工时普遍会发出感叹:现在的“90后”员工真难管,不守规矩不听话,把工作当儿戏动不动就辞职,对他们好也不行,不好也不是,做事不多要求却不少,真难驯服。而“90后”员工会说: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做,只要我把工作做好不就行了,领导太多事,真难伺候。管理者依旧用老方式管理“90后”员工,而“90后”员工是在新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性鲜明,所以两者存在矛盾是必然的。

2.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有的管理者只重视企业文化的规划,忽视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育。“90后”员工与企业中老员工相比在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企业文化的认同上也有些差异。企业如果想让“90后”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就必须让他们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相契合。

3.管理模式程序化

目前,“90后”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但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忽视了“90后”员工个人需求及心理感受,没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是依赖程序化的管理手段,过度强调对组织规则的遵守,忽视员工的个性需求。

4.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式简单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但是从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培训只是对员工进行所在岗位的技能培训,没有进行法律知识、企业文化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只能培养出一个个活的生产机器,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转型要求的新时代员工。

5.激励机制不适合“90后”

目前我国的企业对“90后”员工的需求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片面注重薪酬的激励作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90后”员工具有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求很高,而管理者并没有考虑“90后”员工个人价值实现、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三、针对“90后”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应采取的管理对策

1.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随着“90后”员工涌入社会,企业管理方法也就需要随之改进,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办法,确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点,才能管理好“90后”员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重要性,尊重“90后”员工的群体特征,围绕新生代员工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和管理,使企业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90后”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2.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合理的薪酬等级制度。众所周知,所有人的工作薪酬都相同的话,员工就会对工作缺乏热情,“90后”的员工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果将员工的工资与业绩挂钩,薪酬因业绩形成等级,员工的工作热情无疑会有极大的提高,就会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其次用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90后”员工。榜样的力量不可轻视,无形之中会对年轻人的争强好胜产生正确的引导。再次建立程序公正的制度化管理,提高“90后”员工参与度,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融为一体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试行开放式管理

“90后”的员工热爱自由,希望能自己安排时间,所以,在不硬性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规定任务,非常受“90后”员工们的欢迎。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员工不需要朝九晚五地按时间点上下班,也没有按迟到时间扣奖金之类的硬性惩罚措施,只是要求员工在不延误公司运转的条件下完成上级交给的软件开发任务即可。这种灵活、轻松的工作方式更适合“90后”员工,也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理念

一个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团队,“90后”不喜欢等级制度,所以领导如果想让自己的企业充满凝聚力,必须做到的就是淡化等级,增强团队意识。强调大家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为每一位员工找到其适合的工作,这个企业将会充满生命力。

5.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晋升机制

“90后”对于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特别看重,更注重的是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采用对“70后”“60后”工作人群的提拔方式,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增加其离职率并且降低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如果想增加“90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就要在提拔过程中采用让大部分员工认可的标准,在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晋升机制中充分发挥“90后”每一个人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伟龙,李蓓,郭磊.“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基于思想行为学视角[J].成人教育,2011,(2).

[2] 丰岩.“90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略[J].经济导刊,2011,(11).

[3] 李智.基于心理契约的90后员工管理探析――对“闪辞”现象的思考[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2).

[4] 吴国锋.90后员工的行为特征与管理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6).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222009301011172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乡左王中学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对各类学生,教育他们的方法和对策要随着时代与具体的情况而不断改变着......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班主任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沉重的学......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我认为高三学生的心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制造心理压力期、缓解心理压力期、激励冲刺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调节对策。第一时期制造心理压......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作者: 研究80后、90后消费心理与特点做营销 【议园网】内容提要:从根本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一: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共5篇)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