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飞外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是选自儒家经典中的一篇礼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实践出真知

【原文】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强(qiang):勉励。(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

虽然有可口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

1、2 【教学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 【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省 ——读读 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 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 (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1 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 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 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生:读课文下注①

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 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2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 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 读清楚 读得好听 读得有味

(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

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 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 明确:嘉肴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 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

(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 生:(边读边做记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记记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 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 生:分组演示,明确: 1.通假字

3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 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

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4 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 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 师: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生:“类比推理”

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

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 生:“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 生:层层推进。 生:1到4句. 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

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 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5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

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 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 生:《尚书》

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

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 生:语言简洁

生:对偶句,结构整齐。 师:出示ppt 生:理解体会明确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 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 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6 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 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生:嗯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 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 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 《说文》肴,啖也。 《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 生:像《陈太丘与友期》 生:像《学而》 „„.. 7 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 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 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 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虽有嘉肴》教案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嗦牛子是什么意思?嗦牛子,指为男性口交。牛子在东北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指阴茎,嗦牛子就是指口交。游戏解说周淑怡在一次直播中,读取粉丝发来的邮件时,有一个男粉丝说:周姐,我前几天听了你的课,和室友分手了。平时他晚上熄灯主动来嗦我牛子......(读到这里周淑怡已经笑崩了)而嗦牛子这个词也被大家顿时感悟了是什么意思。)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 弗(fú) 自强(qiǎng) 兑(yuâ) 学学半(xiào) .....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 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可。)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四篇:《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二、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虽: 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尚书》的《兑命》篇。学1:xiao “斅” “斆” 教。学2: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本文讲“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知行合一。

四、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引用论证《兑命》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第五篇:《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熟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熟读并背诵课文。 2.难点: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经验。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四书》《五经》旧知导入新课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虽有嘉肴》。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读一读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听课文录音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4.诵读展示

(二)译一译

1.提示:先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解释,再把句子用现代汉语疏理通顺。 2.请学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即使 佳: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 长:促进 (7)学学半 .. 学:教 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 .....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五、脉络梳理,尝试背诵

六、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一课一得)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小组合作研讨)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重视实践、主动学习、多和他人交流等

七、课堂小结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3.完成《基础训练》20课。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采......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

《虽有嘉肴》教案

一、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

20.虽有嘉肴翻译五篇

20.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 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 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

虽有嘉肴.doc详

《虽有嘉肴》教案 制作人:马秋月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整本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教与学的关系阐释很......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 1.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