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最终5篇)-飞外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一、启蒙老师播下爱的种子

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他的启蒙老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里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棵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捅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具有爱心。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二、第一次铭心刻骨的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三、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

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

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飞外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

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 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

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

进步转化的条件。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

王焕诗

摘抄: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飞外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

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

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

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

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飞外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

今天,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什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

读书感悟 2008-11-23 07:50:41 阅读15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人曾把李镇西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在假期中,听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时,李镇西老师曾这样解释为什么做校长:追随陶行知,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追求新教育。可以说,认识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很早就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尤其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后,实在感慨“相见恨晚”。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也成了我11月份的读书计划。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在实施

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什么?

读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之后,我觉得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三个方面的精神:

首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率先垂范”的真实干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校长以身作则,没有自己进行的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领导。”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每天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并且亲身实践:常在春天的清晨漫步在河畔、林间和花园,仔细的观察周围世界,尽量用精确的语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常在一个本子里写了许多“小作文”:写一丛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的彩虹等。同时,我也了解到,他虽身为校长,但始终兼任语文教学,并且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比如,他曾试办六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同样是一名校长,扪心自问,我能做到几许?同样是忙碌,我在忙些什么?同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不禁汗颜。因为我也知道:没有了实干,就没有了研究方向;没有了率先垂范,就没有了榜样;没有了以身作则,就没有了激励

鼓舞。因此,作为一名领导,首先要具备“率先垂范”的真实干精神。

其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实事求是”的真科研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追求真科研,这应该是每一位校长的良知。” 李镇西老师曾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科研,不是冷静的研究,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对他来说,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不是两件事而是一回事;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我真正领略到他的真科研精神。他研究领导:“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他研究教师:“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创造火花播种到孩子的心田里,把一批批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同他们一样倾心于某项创造活动,成为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同志。” 他研究学生:“要了解儿童,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去接触他的心灵。” 他研究课堂:“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且要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他研究家庭:“对形成完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有利的条件,乃是儿童跟父母和祖父母这两代人的交往。”他研究德育:“谁想闯进儿童的心灵,一下子就清除掉里面的邪恶,谁就必定遭到儿童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把进行“实事求是”的真科研当作他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

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最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目中有人”的教育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尤其是对待难教儿童:他提出,对学习很吃力的学生,应当把这种孩子带到自然界中去,带到花园里、树林间、田野里去,带到向日葵或三叶草盛开的田地里、河岸边去;教师不要用不及格的分数去惊扰这种孩子;不管一个孩子难教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使他学会思考;书籍应当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书中的话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要让难教儿童完成专门为他们选定的作业,而且一定要对完成的结果给以评价;只要你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耐心、细致,那么,难教儿童的思维就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这将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对难教儿童的关心和爱护、耐心与细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对智力有残缺的学生,更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恒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要老

埋怨“金石”为何还不开?因为你的“精诚”还没有到来,还不够!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少年马克思也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亲身行动诠释着这两

句话。今天,我们更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第五篇:做人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

《做人的故事》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一个标准团有多少人?一个标准团人数通常是1500人左右,是由若干个营(或连)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第一卷

美——生活的快乐

1、我们怎样拯救了小云雀

我们在小麦地里找到了一个云雀窝。在窝里有五只小云雀。他们还不会飞。明天收割机就要来割麦了。我们看着小鸟, 而一只大云雀在我们的头顶上飞来飞去。我们捧起了小鸟藏身的窝,把鸟窝转移到了绿色的黍子地里。黍子离收割的时间还早着呢。

我们走回家去,看到一只大云雀飞进了鸟窝。他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出来了, 快乐地唱着歌飞向了蓝天。他是在告诉我们: “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2、剌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树林里住着一只小刺猬。他在一棵老椴树的树洞里给自己造了一间小屋。那里既温暖又干燥。秋天已经来临了。黄叶从树上掉了下来。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小刺猬开始准备过冬。他来到树林里,把干叶子扎在自己的刺上。他把干叶子带回自己的小屋,把它们铺在地上,这就变得更暖和了。

小刺猬又去了树林。他收集了梨、苹果、野蔷薇。把它们放在自己的针背上带回家来,搁在小屋的角落里。

小刺猬又去树林了。他找到了蘑菇,把它们晒干,也放在屋角里。

小刺猬感到很温暖、很舒适,但一个人很寂寞。他想给自己找个伴。于是他又去了树林,遇见了小兔子。小兔子不愿去小刺猬的家。灰鼠不愿去,黄鼠也不愿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洞穴。

小刺猬遇到了蟋蟀。蟋蟀坐在一根小细枝上,冻得发抖。 “到我那里去住吧, 蟋蟀!” 蟋蟀非常高兴,跳跳蹦蹦地到了小刺猬的家里。 冬天来了。小刺猬给蟋蟀讲故事,而蟋蟀给小刺猬唱歌。

3、丁香树

在池塘边长着一棵丁香树。春天丁香树上开满了蓝色的鲜花。

不管什么人来到水池边,都要笑着看一眼丁香花。花是淡紫色的,就像田野上的一块蓝色的天空。

但是,有一天一个忧郁的人来到了池塘边。他折下了几枝丁香并把它带走了。

一些年轻的旅游者来旅游。他们顺便来到池塘边洗一把脸,休息一小会儿。在出发远去时他们折下了许多许多盛开着鲜花的丁香花枝条。

池塘边的丁香树不再是鲜花满枝了。天空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蓝了。 来到池塘边的人们再也不微笑了。世界上的笑容也变少了。

4、小松鼠怎样救了啄木鸟

在冬天里天气变暖和了,下起了雨,然后严寒又突然降临了。树上覆盖着冰,松树上的松果都蒙上了冰。啄木鸟没东西可吃,不管他啄了多少次冰,都没能啄到树皮。不管他的嘴啄了多少次松果,都没能剥开松果的壳。

啄木鸟坐在松树上哭了起来。热泪掉在雪上马上就结成了冰。

小松树在洞穴里看着,看到了啄木鸟在哭。他一跳一蹦地到了啄木鸟跟前。 “你,啄木鸟,为什么哭?” “没东西吃,小松鼠……”

小松鼠可怜起啄木鸟来了。他从树洞里拿出了一个大大的松果。他把松果放在树干和树枝之间。啄木鸟坐在松果旁边,开始用嘴打开松果。 而小松鼠坐在树洞旁,他很高兴。他的孩子们在树洞里也很高兴。太阳也很高兴。

5、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在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开始筑路。人们打算建一条宽阔的、平坦的、结实的、漂亮的路。

开始筑路了。工人们堆起了一条高高的土路堤,两边围上石头,浇上沥青。这条路穿过草原、牧场和河岸。

一天建筑工人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不大的一个灌木林。工程师指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往土里埋进不大的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他是那么的粗壮、结实、强大,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在一个地方它弯曲成马掌形。坐车过往的人高兴地笑着说: “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第二卷 人——这是精神的力量 1、我们只有一个母亲

──祖国

法西斯匪徒侵犯了莫斯科。他们妄图占领我们苏维埃祖国的首都,把我们──苏联人民,变成他们的奴隶。

莫斯科城外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月。苏联军队坚守住了自己的首都。

数以千计的苏联战士在莫斯科郊外的战斗中牺牲了。他们被安葬在兄弟墓中。树立了纪念碑,铺上了大理石板,在大理石板上写着:谁埋在这里,什么时候和在哪里出生。

但是一名苏联士兵的躯体被严重毁坏,以致找不到任何文件,不知道这位士兵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

人们把这位苏联士兵残余的遗体放进红色的棺材中,在高高的克里姆林宫的墙下挖了一个坑,把青年人葬在这里面,并把这块墓地命名为无名战士墓。

许多母亲没等到自己的儿子从战场回来。许多人的名字在战火中被烧掉了,母亲们也不知道她们的儿子们的墓地在哪里。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两位母亲来到了无名战士墓。一位母亲来自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岸,另一位母亲来自乌克兰的第聂伯河岸。她俩的儿子都在莫斯科郊外的战斗中牺牲了。她俩都不知道他们的墓在哪里。

两位母亲在无名战士墓旁相遇了。

她们把花放在墓地上,在哀痛的沉默中久久地伫立着。 “这里躺着我的儿子。”来自伏尔加河岸的母亲悄声地说。 “这里躺着我的儿子。”来自第聂伯河岸的母亲也说着同样的话。

“因为我们永远是姐妹,我们有同一位母亲──苏维埃祖国,”两位母亲在这一时刻都这样想。

2、为了心中的怒火不熄灭

在村子中间有一小片绿色的草地。从早春到晚秋孩子们都在草地上玩。成年人也很喜欢坐在草地上。

不知什么人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为什么村子中间要有这片草地呢?…… 要知道这片草地太普通,太不入时,只有一些杂草。在这里铺上沥青建成操场不是更好吗?让它更平坦,更整齐。于是开始锄草,清理出地方铺上沙子和石子,然后浇上沥青。在草地的中央可以看到两个粗粗的树墩。有人企图连根挖出树墩,但怎么努力都不行,树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这两根柱子不知是谁埋在这里的。 人们开始想,这里立着两根柱子算是怎么回事?在铺了沥青的操场上竖起两根柱子,难道这样好吗?老人们回忆起来了,原来在法西斯占领时期这里曾立了一副绞架。德国鬼子在这里绞死了年轻的女游击队员。是因为这个绞架,地上才留下了两个树墩。

小孩子们开始挖树墩旁的土,找到了玩偶娃娃的小手。老人们想起来了:当吊起女游击队员时,把她的6岁的女儿带到了绞架前。她就站在这根柱子前,手里抱着玩偶娃娃。当时曾经传说:晚上法西斯匪徒在这根柱子前枪杀了小女孩。许多人不相信:难道他们能干出这样的事?但现在找到了玩偶娃娃的这只小手,就想起了那些可怕的日子,仇恨的火焰在每颗心中又以一种新的力量喷发而出。

村子里的所有人,从百岁老人到小小孩,都聚集到绿色草地上来了。大家决定:永远保留这片绿色的草地。让绞架留下的这两根树墩永远留在这块地里。它不是木头墩,而是石头的,为的是让这两根断了的柱子像化石一样世世代代永远保留下去。

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草地上的草又绿了,在草地中央可以看到像顽石那样的两段柱子。在这两根柱子之间立起一座花岗岩台座。它在大声求助,提醒人们决不可以原谅敌人。

3、没有写完的信

19岁的瓦西里·韦尔巴当了志愿兵上了前线。在一个漆黑的秋夜他的部队接近了前线,占领了一个阵地。瓦西里挖好了战壕,准备好了手榴弹。指挥员说,黎明时分敌人会发起进攻,应做好战斗的准备。

年轻的战士想起了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村庄,他的母亲还在那里。在这一时刻他渴望对妈妈说许许多多温存的、热诚的话语。他找到了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上了妈妈的地址。然后拿了一张白纸,他写:

“我的亲爱的,最亲爱的妈妈!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开始与法西斯匪徒的战斗了。这是我第一次作战……在战斗前我想对你说,妈妈……”

黑暗降临大地。指挥员警告:不许打手电,不许划火柴……“黎明时再写吧……” 瓦西里决定了,于是把开了头的信纸放进了信封里。

黑夜中地平线上闪现着上千个火星。敌人的大炮在向我们的阵地开火。指挥员命令:等到敌人的炮火一停,刚出现法西斯匪徒的坦克时就向敌人发起进攻,用手榴弹迎接他们。 炮轰停止了。瓦西里听到了坦克的轰鸣声。现出了法西斯坦克的黑色轮廓。年轻的战士从战壕中跳了出来,拿着几颗反坦克榴弹,迎着敌人的坦克爬了过去。

他扔出了一束手榴弹,扔在了炮塔里。坦克烧了起来,在原地打转。瓦西里站了起来,想再扔出一束手榴弹,但就在这一瞬间他倒下了,中了法西斯的子弹。 战斗以我们的胜利结束了。 同志们安葬了瓦西里,大家长久地传阅这封没写完的信。战士们决定把这封信寄给母亲,而他们自己也给母亲写信,告诉她关于她的儿子的英勇献身。

许多年过去了。瓦西里的母亲已成了老奶奶了。她把儿子的没写完的信当做最神圣的东西保存着。在老母亲感到特别沉痛时,她就打开蓝色的信封,把只有三行字的信纸放在桌上,轻轻地自言自语:

“你想对我说什么,我的儿子?”

4、在儿子墓前的母亲

在第聂伯河右岸的一个很大的乌克兰村庄中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从远方来,来自西伯利亚。村子里最受尊敬的人──集体农庄的老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去车站迎接她。 这位妇女是年轻的战士彼得罗·伊凡诺夫的母亲。许多年以前,当苏联军队从第聂伯河发起进攻时,他第一个游过河的并占领了河岸上一块大石头旁边的阵地。他与法西斯匪徒战斗了几个小时。他的手和脚、头和胸都受了伤,他流着血,但继续射击,消灭敌人。 当同志们来增援他时,他已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了。18岁的战士彼得罗·伊凡诺夫就安葬在这里。

现在他的老母亲来到了第聂伯河上的这个村子。

人们献给她面包和盐,牵着她的手,把她带到第聂伯河岸上的那块大大的花岗岩石头旁。 母亲蹲在鲜花簇拥的小小的墓前。有好几分钟她一言不发,掩着眼睛。然后她向大地鞠了一躬,捡起许多年前被子弹劈下来的一小块石头,紧紧地握在手中,把它紧贴在胸口。她的嘴唇在无声地翕动。

在这一瞬间所有的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凝滞在悲哀的沉默中,因为母亲正与儿子进行着心灵的交谈。她对儿子说的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听不到,而且只有母亲们才知道,任何其他人都不知道。 母亲在士兵──儿子的墓前。

当你看到在儿子──士兵墓前的母亲,请停下,无声地站在那里,一直到她站起来。 她在这一时刻想的是人类的命运。

5、爷爷的遗嘱

我在四年级读书。在教室的荣誉席上有我爷爷帕维尔的照片。在照片的下面有一行题词:“他为我们的苏维埃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妈妈和奶奶的叙述中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一个侦察兵。他像英雄那样牺牲在遥远的西部,牺牲在喀尔巴阡群山中。

我爷爷的纪念日临近了。每年在这一天奶奶都要放一束鲜花在爷爷的照片前。而这一年我种了白色的杏花,一清早我就把杏花带到了学校里。学校里一个人还没有。我把花放在照片旁,坐在沙发上。突然我看到,爷爷微笑了。

“爷爷,”我问。“告诉我,我该当什么?我想当飞行员,也想当农艺师和医生。我当什么好呢?”

“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吧,”我听到了爷爷的声音。“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主要的。” 我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心想:我是不是睡着了?

第三卷

人——最高的价值

1、对人说您好

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在林子深处的潺潺声。

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棍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 “爸爸,老奶奶去哪里?”儿子问。

“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

“为什么我们要对她说这个词?”儿子很奇怪。“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 “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了什么了。” 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 “您好,”儿子说。 “您好,”父亲说。

“您好,”老奶奶说,她开心得笑了。

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他们的歌声。 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 “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

“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他微笑了。”

2、漂亮的语言和漂亮的事情

在田野里有一所小小的房子。建造这所房子是为了在阴雨天人们可以来这里避雨和取暖。 在一个夏日里,天空布满了乌云,下起了雨。这时三个小男孩还在树林里。他们及时地赶到小屋里避雨,看着瓢泼大雨怎样从天上倾注而下。

突然他们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朝着小屋子跑来。他们不认识他,这个孩子是邻村的。他全身都湿透了,冷得发抖。

跑来避雨的孩子中一个最大的孩子,穿着干衣服坐在那里说: “你多么倒霉啊,小孩,挨雨浇了。我很可怜你……” 第二个男孩也说了一些漂亮的、同情的话。

“在这样的天气里陷在旷野中大概是很可怕的。我很同情你,小孩……”

第三个孩子没说一句话。他默默地脱下了自己的衬衣,把它给了正冷得发抖的小男孩。 美丽的不是漂亮的语言。美丽的是漂亮的事情。

3、普通人

在炎热的、干旱的草原上有一口井。在井的旁边有一间小木房。小木房里住着爷爷和孙子。

在水井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挂着一个水桶。路过这里的人们,不管是步行的还是乘车的,都要绕道到水井边喝水,向爷爷表示感谢。

有一天桶脱落了,掉到了深深的井里。爷爷没有另外的水桶。没东西可用来打水和喝水。 第二天清晨一个农民驾着大车来到了爷爷的小木房。他有一个水桶放在草堆下面。 过路人看了看井,又看了看爷爷和孙子,抽了一鞭马,就驾着大车跑远了。 “这是什么人?”孙子问爷爷。 “这不是人,”爷爷回答。

中午,另一个人路过爷爷的小木房。他从草堆下拿出了水桶,把它系在绳子上,打起了一桶水,自己喝饱了,又让爷爷和孙子喝足了,还给干燥的沙土浇了水。然后又把桶藏到草堆下走了。

“这是什么人?”孙子问爷爷。 “这还不算是人,”爷爷回答。

晚上第三个过路人在爷爷的小木房旁停了下来。他从大车上取下了桶,把它绑在绳子上,打上了一桶水,痛饮了一番,道了谢后就走了,但把水桶留了下来,系在水井旁。

“这是什么人?”孙子问。 “普通人,”爷爷回答。

4、不要忘记泉源

“孩子们, 看到了这片被太阳烧烤的沙漠吗?”教师问。 “看到了,”孩子们回答。

“现在听我讲讲往事吧。这里,就在这片沙漠上,许多年许多年以前有过很深很深的水塘,在水塘里游着鲤鱼和鲫鱼,岸上长着柳树,可以从村里坐着舢板往返于这些枝叶茂密的橡树,这里有许许多多橡树。树林里还有松鼠。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水塘消失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说,人们早就挖了这个水塘并在岸边定居下来了。但发现了水塘积满了淤泥。农民们聚在一起商量并决定:每个到水塘里游泳的人,或仅仅是到岸边来欣赏风景的人,都应该挖一桶淤泥,把它运到山坡上,铺在农田上。

人们遵守了这条制度。在岸边的柳树的枝条上挂着一些木桶。成年男人用大桶,大桶像现在的桶的一半那么大。妇女和少年用稍小一些的桶。儿童用小桶。只有那些还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儿,不必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付出劳动。 池水变得一年比一年清澈,一年比一年深。但后来村子里来了一家人──父亲、母亲、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在村边,挨着池塘安下了家。这家的大人和孩子在水塘里洗澡,但谁也不拿桶。开始时人们不知为什么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但当后来发现时许多少年都已经这样做了:他们去游泳,但谁也不挖淤泥。

老年人开始告诫青年应该做些什么: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但年轻人回答:既然一些人可以这样做,那么我们也可以那样做。

5、水壶里的水

旅行者在干燥的、缺水的草原上行走。太阳烤着他的躯体,热风刺痛他的眼睛。旅行者已走了好几个小时了,但草原还是没有尽头。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多么想喝水啊。他用发干的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沉重地呼吸着,看着遥远的地平线。在紫色的烟雾中闪着什么黑色的东西。莫非这是树林吧?

鹰在天空高高地飞翔。他发现了旅行者,便平稳地从高空俯冲下来,在人的头顶上盘旋。他看到了旅行者挎着一个水壶。鸟的灵敏的听觉听到了水的咕嘟声,这就是说,水壶里还有水。

“旅行者,我看到你已累得精疲力竭了,”鹰说。“你就要倒下了,就要渴死了。为什么你不喝点水?要知道你的肩膀上还挎着满满一壶水呢。”

“如果我喝光了水,我就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旅行者回答。“我早就没有力气了,只有希望在推动着我。”

鹰不懂希望是什么东西。他仍久久地在旅行者的头顶上盘旋,迷惑地瞪着像两棵珠子似的眼睛。

他盘旋了一阵之后,振了振翅膀,消失在滚烫的天空中。而旅行者在继续行走。

6、贪婪的男孩

世界上有一个很贪婪的男孩。他在街上走,看到有人在卖冰淇淋。男孩就想:“如果有人给我100份冰淇淋,那该有多好啊。”

他去上学。在一个安静的、没有人的胡同口突然一个头发灰白的老爷爷追上了他,问他: “是你想要100份冰淇淋吗?”

男孩大吃一惊。他想掩饰自己的慌乱,就说: “是的……如果有谁给钱的话……”

“不需要钱,”老大爷说。“就在那棵柳树后面,有100份冰淇淋。”

老大爷不见了,就像根本没有出现过一样。男孩看了一眼柳树,吃惊得书包都掉在了地上。在树下有一只装冰淇淋的小箱子。男孩迅速地数出了用银纸包着的100包冰淇淋。

男孩的手贪婪得发抖。他吃了一份、两份、三份。再也吃不下了,他的肚子疼了起来。 “怎么办?”男孩想。

他从书包中掏出书,把书扔在树下。书包里装满了闪着银光小包包。但书包里装不下这么多的冰淇淋。男孩子舍不得把这些装不进书包的冰淇淋留下,难过得哭了起来。他坐在柳树旁哭着。

他又吃了两份冰淇淋,然后勉强地向学校走去。

他到了教室里,放下了书包,而冰淇淋开始化了。牛奶从书包里流了出来。 男孩闪过一个念头:是否可以把冰淇淋给同学们呢?贪婪把这个念头赶走了:难道可以把这么好的东西给别的什么人吗?

男孩坐在书包上面,而从书包里流淌出牛奶。贪婪的男孩想:难道这笔财富就这么损失了?

那些在心灵的某处长着小蛆──贪婪的人,好好地想一想这个故事吧。这种小蛆是很可怕的。

第四卷 尊敬和尊重长者

1、踩出一条小路

晚上下了暴风雪,积起了雪堆。

三个小孩──尤拉、米沙和尼娜一清早到学校里去。在所有的院子里男人、妇女和孩子们都在用铁锹铲雪,清理道路。

这是玛丽娅奶奶的房子。她孤单一个人住在这里。孩子们在奶奶的院子旁站住了。这里一个人也没有。 “奶奶怎么去水井呢?”尤拉说。“这么多雪……” “让我们踩出一条从奶奶家到水井的小路吧!”米沙建议。

孩子们踏着深雪走到玛丽娅奶奶的院子。从大门到房子的路很难走。而从房子到大门的路就稍微好走一些了。他们走了两趟、三趟、四趟。踩出了一条从大门到房子,从房子到水井的小路。

孩子们浑身冒汗,很疲劳但很高兴地到学校去了。他们在想:现在玛丽娅奶奶走到院子里,看到了小路。奶奶很高兴,她在感谢我们……

想到这些,孩子们很高兴。

2、我们给爷爷铺床

5岁的尤拉有父亲、母亲和尼古拉爷爷。

早晨爸爸去上班,爷爷早晨出去散步,妈妈对尤拉说: “儿子,我们去给爷爷铺床。”

他和妈妈两人从爷爷的床上撤出蓬松的羽毛褥子,在新鲜的空气下拍打褥子,然后再把它铺到床上。

尤拉很喜欢这项工作,因为现在爷爷可以睡在软软的床上,他在睡梦中也会笑出声的。 有一天尤拉和父亲一起到很远的第聂伯河上的一个岛上。他们黎明时出发,在岛上旅行了整整一天,深夜才回到家。

吃了晚饭他们就躺下睡觉了。晚上妈妈听到:尤拉起来了,坐在床上哭。 “宝贝,你怎么啦?”妈妈不安地问。 “今天没有给爷爷铺床吧?”

“没有,没铺。但这才一天啊……不会有什么事的,”妈妈安慰儿子。 “爷爷睡在硬床上……您自己说过的,他的骨头老了,他在战场上受过伤……” 妈妈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儿子。

第二天他们给爷爷铺了两次床,早晨一次,晚上一次。

3、绿色的锅 每天晚上托利亚都要到奶奶的床上去,听奶奶给他讲故事。当由于瞌睡他的小眼睛开始合上时,奶奶就抱起孙子,把他放到小床上。这是小男孩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奶奶常常很悲哀。托利亚问:“奶奶,为什么您的眼睛这样忧伤?”但她不说话。 今天托利亚醒得很早,他看到了奶奶正在哭着洗绿色的锅。男孩知道妈妈只为奶奶一个人用绿色的锅煮东西。

吃午饭的时候,妈妈从绿色的锅里为奶奶盛了一盆汤,并把盘子放在门槛旁的小桌子上。奶奶在那边吃饭。

托利亚很可怜奶奶。他说: “妈妈,我要喝绿色锅里的汤。” 妈妈吃惊地看着托利亚,生气地嘟囔: “别出花样。” 托利亚大哭起来。

“不,妈妈,我没出花样。我只想与奶奶一起吃。”

他离开了大桌,坐在奶奶的小桌旁,开始喝起奶奶盘子里的汤。 屋子里一片寂静。 父亲和母亲放下了匙。 奶奶哭了。

4、柳条

米佳没学好数学。今天老师进行了测验,米佳得到了一道很难的题目。这道题目他折腾了好久,但还是一无所获。被失败搞得很苦恼的米佳在纸上画起了鸽子。男孩子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别人都做完了习题,而他没有?难道他真的笨吗(昨天父亲这样说他)?

老师看到了米佳在画鸽子。他走到他面前,拿起了记分册,在上面写:“您的儿子又一次什么也没做出来。为什么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米佳的手和脚都冰冷了。他的父亲是很严厉的,又将打他。 忧郁的、悲伤的米佳回家了。

“那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我这么无能,就打我吧,打吧,”男孩这样想着,愤怒的热浪注满了心头,喷发出泪水。 米佳折下一根柳条,把它放进记分册里。

晚上他就这样连同柳条一起把记分册交给了父亲。

父亲打开了记分册,读了老师的留言,看了看柳条。他满脸愧色。他一直坐到深夜,旁边放着打开的记分册,手中拿着柳条。

米佳走到父亲面前,碰了碰他的手。父亲抬起了手,拥抱儿子,把他紧贴在胸前。

5、我的小云雀飞出了窗

母亲有七个儿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3岁。

母亲为七个儿子每人烤了一只白面云雀,也给自己烤了一只。

母亲把云雀从炉子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而孩子们紧挨着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云雀。绯红的云雀很松软。他们坐在桌子上,朝打开的窗户外张望,好像打算飞出去一样。

“孩子们,上街去,玩一小会儿让云雀冷却下来,”母亲说。

六个孩子上街去了,而最小的儿子(妈妈叫他小拇指)留了下来:云雀散发出那么好吃的味道,小拇指舍不得出去了。

小拇指坐在桌旁,他的手不由自主地触到了云雀。他拿起了一只热云雀,放到嘴边。嘴巴张开了,牙齿工作起来了,云雀就没有了。小拇指害怕了,他跑到院子里,与哥哥们一起玩了起来。

母亲召唤孩子们,七兄弟都来了,他们坐在桌旁,母亲在分配云雀。每人都有一只云雀,而母亲一只也没有。

“你的云雀在哪里?”大哥问,他是母亲的第一助手。

“我的云雀飞出了窗外,”母亲回答,叹了口气,她倚着桌子陷入了沉思。 小拇指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研读提纲(1-9)一、请记住,没有也没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1.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因为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不可能都有......

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6条)--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两套教学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

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

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专栏”将发表我近年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部分笔记,大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其中的一些内容曾经以“新父母晨诵”的方式在微博上陆续发布,深受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