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生平:
1、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2、"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3、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4、历任:
(1)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2)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历史评价:
胡适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入选本名单的唯一一位现代思想家。但胡适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思想和学术领域,他是一个涉足了多个领域并且均非浅尝辄止的人物。胡适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争议最大的人,有关胡适的争议(关于胡适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从他回国之初就开始了。在海峡两岸,对胡适的毁誉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经过了连胡适的儿子都被迫批判胡适的时代,胡适目前在大陆的声誉又蒸蒸日上,有些书店开辟了“胡适专柜”,有人甚至把胡适称为“当代孔子”。胡适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会因为这些喧嚣而发生任何改变,他的中国第一启蒙思想家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但胡适也不会成为一个“圣人”。
在胡适思想启蒙的大旗上写着三个口号,即“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鼻祖,虽然自由主义在20世纪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遭受打击,但一直薪火相传到今天,今天的自由主义者虽然对胡适的一些具体论断并不认同,但他们对这个祖师爷还都是认的。胡适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告诉中国人,什么叫“自由”。他说,“白由”并非什么空洞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自由,如“宗教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等。他还说,维护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制度建设,这个制度就是民主制度。但胡适并没有将自由的获得看成是一种天赐,他号召人们为自由而战,“……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出来的,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的奋斗努力争取来的。”胡适呼吁:“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自己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认识到,保障自由的最有效的工具是法治,因此他呼吁:“我们要一个约法来规定政府的权限:过此权限,便是‘非法行为’。”胡适批判的矛头甚至也指向过孙中山,他批评孙只讲“训政”而不讲“宪政”。他说:“我们不相信无宪法可以训政,无宪法的训政只是专制。我们深信只有实行宪政的政府才配训政。”1920年,胡适和蒋梦麟等人发表《争自由的宣言》,宣言中说:我们相信,人类自由的历史,没有一国不是人民费去一滴一滴的血汗换来的。没有肯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这几年来军阀政党胆敢这样横行,便是国民缺乏自由思 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表现。我们现在认定,有几种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是人民和社会生存的命脉,故把它郑重提出,请我全国同胞起来力争。
胡适语录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要知处世似临阵,终想做人如作诗。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明心见性,何补于人道的苦痛困穷!坐排主敬,不过造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胡适的情缘
江冬秀:包办婚姻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韦莲司:共穿幽径趁溪斜
1910年9月,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青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结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从此,韦莲司小姐成为与他交往四十八年的红颜知己。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范。胡适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他俩月下散步,湖边谈心,尺牍传情,双方都深深地欣赏,爱慕对方。韦莲司的洒脱独立的个性吸引着胡适,两人在朝朝暮暮的叙谈中品诗论文。韦莲司是搞艺术的,正在纽约艺术学校读书,胡适的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所以他们之间谈论艺术、谈论天下国家的大事,渐渐地感情越来越深。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起,两年写给韦莲司一百多封"情书"。
陈衡哲:半年内通了四十几封信
胡适当时正在办留学生的杂志,留学生陈衡哲就给他投稿,从实践上支持胡适的新文化运动。陈衡哲当时写了很多白话诗和白话小说,这些白话作品使得胡适感到找到了知己。胡适跟陈衡哲之间在半年的时间里面,通了四十几封信。就在陈衡哲满以为好梦成真的时候,胡适不得不回老家与江冬秀办婚事。陈衡哲万般无奈,只能退而与别人结婚。
曹诚英:烟霞洞里的佳人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此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曹诚英。这次胡适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诚英始终陪伴左右,使他们的感情发生了飞跃性进步。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诗中暗喻曹诚英为恋人使他们的关系更密切了。之后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会议复会,胡适回上海出席。此间两人书信不断,胡适也缠绵于曹诚英的绵绵情意之中。于是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当时杭州女师也放暑假,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是"驱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诗《秘魔崖月夜》),也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恋情,以致有了结晶。三个月后胡适离婚未遂,曹诚英堕胎终生未嫁。
徐芳:上海的罗曼蒂克
民国时期才貌双全闻名的才女徐芳,清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曾孙女,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农工商督办徐建寅的孙女,她把初恋的全部真情都给了胡适。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适在上海有一段罗曼蒂克的经历;借用徐芳本人的话说,就是她跟胡适"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洛维茨:耐人寻味的情缘
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著名学者杜威,初遇了杜威秘书萝德芘.洛维茨。胡适与这位犹太女孩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喝茶、吃饭、看戏、聊天。从胡适的日记来看,他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美国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学家杜威的传记,其中讲到杜威和妻子洛维茨的恋爱和婚姻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资料,其中包括胡适写给洛维茨的一些感情亲密的信。胡适与洛维茨的亲密交往是发生在她与她的前夫Grant结婚之前,而杜威却已在与她热恋。所以,胡适的这段情缘特别耐人寻味。
陆小曼:隐秘的恋情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因其无法跟太太江冬秀离婚,陆小曼才转向徐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开,胡适又积极参与其事,尽力撮合,充当"月下老人"。对胡适和陆小曼的郎情侬意,胡太太江冬秀早有耳闻。看到丈夫很热心地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认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机走近陆小曼和其眉来眼去,真是贼心不死啊。胡适与陆小曼的情分颇深,有当事人的亲笔表白为证。刘继兴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发现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六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所写。其中内容足以表明两人关系并不一般。
胡适为何要倒向国民党
1929年7月2日,胡适在这天日记的末尾似乎专门记下了这样几句“心里话”:
“我们的态度是‘修正’的态度:我们不问谁在台上,只希望做点补偏救弊的工作。补得一分是一分,救得一弊是一利。”
1928年4月30日,在上海的胡适已经要接公学校长了。他在这天日记里说了几句既是表白也是牢骚的话:“我太腼腆,不配应付这个民族里的人。沈从文的小说(《旧梦》)里一个女人说:‘你放痞一点,你就成功了。’我不能‘痞’,也不想成功。”
再往前翻,1928年4月25日这天的日记中,胡适从当时《中国国民党革命理论》中抄下了一段话,这段话是这个“理论”的第三篇《反共后中国国民党出路之商榷》的结论:
“统一党内革命理论,严密党的组织,领导国内的有产阶级,中等阶级,统率无产阶级,附属阶级,完成政治革命;联合世界上承认私有财产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废除不平等条约;领导急切需要民族主义革命的国家,成一联合战线;以和平改良方法,解决社会问题,防止不合人道之共产党,使全世界各阶级人类得以共存,以共进于大同:是中国国民党唯一的出路,亦即是中国国民党员今日唯一的责任。”
读了这段话,似乎可以加深对胡适当年为何要偏向国民党的理解。这几行结论中有几点都符合胡适思想,比如“承认私有财产制度”,比如联合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比如“以和平改良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比如“防止不合人道”,比如“使全世界各阶级人类得以共存”,这些,应该说都是胡适所赞成的。
而当年孙中山创立这个组织(一开始当然不叫“国民党”这个名字)的本意,用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给杨杏佛信中的话说:“尝见先总理当日立党之旨甚宏,争取宽大,人能自新,不惮与人为善,故所至闻风而化,遂能完成革命之大业。”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西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确保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北大同仁与下属也有劝胡适留下的,但胡适只是摇摇头,还是决定走。劝得急时,他留下三句话: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后,只冷冷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