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事件(泉州港事件对泉州影响)-飞外

泉州港事件(泉州港事件对泉州的影响)

泉州经济虽居首位,但在政治地位、科教文卫、交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更像是偏科学生。

正解局产生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数量才是话语权。

经济体量大的城市,在所在省份的地位也不会差。

比如深圳,异军突起,“北上深”的说法早已在江湖流传。

比如苏州,GDP近2万亿,南京也要避三分;

比如青岛,借助“上合组织峰会”的力量,力压济南;

比如重工业重镇唐山,可以和石家庄角力;

……

不奇怪,中国城市虽然讲究“政治地位”,但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毕竟经济体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税收、就业等国计民生。

因此,深圳、苏州、唐山、青岛等经济大城市,虽然不是省会,但却受到所在省份的高度重视,有的甚至打得过省会。

泉州除外。

没错,泉州是中国最憋屈的地级市。

1.

泉州真的很牛逼。

请允许导演先吹一波。

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已经戴上这个桂冠19年了。看这个GDP增速,恐怕还要10年。

(2018年上半年福建各市GDP总量排名榜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泉州有“品牌之都”的美誉,拥有148件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数字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之一。注意是全国范围的。

泉州有10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力压福州、厦门,位列全国城市前三。

泉州还是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第二个“快递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递业务量、快递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之一。

泉州也有很多有钱人。泉州富豪人数长期占福建省的2/3。

(泉州富豪人数:泉州商报)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从历史上来说,也是全省之一。

以上指标,泉州一骑绝尘,呈现碾压之势。

2.

既然泉州这么牛逼,为什么最憋屈?

从政治立场来说,泉州有点低。

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经济规模大的城市,政治地位不会太差。

比如深圳和青岛都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不比省会差多少。苏州和唐山虽然不是副省级,但都是各自省份的省委常委,保证了一定的话语权。

你看泉州,只是个地级市,一把手不是省委常委。

从辐射力来看,泉州既不是福建的中心,也不是区域中心。

前段时间吵的国家中心城市福建福州厦门脸红,泉州只能吃瓜。可以看出,在区域中心,泉州是默认出局的。

(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资料来源之一: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福建省规划了两个都市圈,一个是福州都市圈,另一个是厦金都市圈。前者明显以福州为中心,后者以泉州为中心?

无论是《厦门-张泉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厦门-张泉都市圈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厦门-张泉都市圈城际铁路专项规划》,都可以看出泉州不是中心。

从“厦漳泉都市圈”的名称来看,隐隐有厦门当头的意思。难怪泉州网友反对这个方案。

从人气来看,泉州是苦的。

全国范围内,比不上厦门和福州。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甚至比不上GDP落后几个段位的莆田。

对内,泉州的名气可能还不如它的县级市晋江。安踏,361度,七个品牌,七匹狼,灵魂伴侣,潘潘...这些品牌都来自晋江,CCTV5也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被列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这个位置比泉州好多了。

雄霸经济总量19年之一。在外面,它没有兄弟城市那么有名,但是在里面,它不是一个区域中心。你以为自己不会受委屈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泉州港更名”。

2012年3月3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发布通知,表示将合并湄洲湾港四个港区、泉州港三个港区、莆田港兴化湾港区,组建湄洲湾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至庙堂,下至江湖,此举遭到泉州的强烈反对。泉州港务局专门给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写了一份报告,说“不合适”。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泉州港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经济地位都不弱于湄洲湾港。两者整合后泉州港为什么消失了?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泉州港曾是世界之一大港。2011年的数据也显示,泉州港货物吞吐量(9330万吨)是湄洲湾港(4509万吨)的两倍,却被后者“吞噬”。

幸运的是,泉州港这个名字终于保住了。

现在想来,还挺憋屈的。

3.

问题是,泉州经济之一。为什么没有得到与之相称的地位?

一是区域竞争激烈。

无论是地位还是定位,泉州都落后于福州和厦门。福州是省会,不用说。厦门是副省+会计+特区。金砖峰会之后,势头更猛。

福州、厦门的领导都是省委常委,话语权高于泉州。

福建的大格局中,北有福州,南有厦门。夹在中间的泉州,存在感很弱,就是经济实力再强,也要在政策光芒下收起来。

一个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城市竞争激烈,不可能一碗水端平,难免厚此薄彼。

第二,资源有短板。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取决于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科教文卫交通资源也很重要。

在这方面,泉州的短板很明显,进一步制约了它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不说外面,单看里面,泉州也有地缘利益的纠葛。泉州一直是“弱中心、强县市”,市区面积小,无法承担所辖七县市的龙头辐射作用,城市向心力明显不足。

内部整合不了,怎么吸引其他城市?

三是产业水平不高。

泉州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几乎不辐射全省的轻工业,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泉州经济总量之一,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方面都不是之一。

4.

泉州经济虽居首位,但在政治地位、科教文卫、交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更像是偏科学生。

各城市比拼综合实力,偏学科的泉州不占优势,所以“委屈”也不足为奇。

换句话说,在大胡建,全州才是“受委屈”的。

有这么一座城市,贵如省会,经济赶不上泉州,名气却比不上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