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李斯韩非之间的关系)-飞外

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李斯韩非之间的关系 )

秦朝是一个声名赫赫的时代,李斯很幸运,他成了时代的弄潮儿,辅佐嬴政实现了统一。作为相邦,他被历史铭记,无论是统一文字,还是统一度量衡,还是制定律法,都具有超前的智慧,且尽公尽职名垂历史。但是他从未想过,他的结局。

公元前208年,七十多岁的李斯,颤颤巍巍的被人架到刑场,看到身旁的小儿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在路上,他对小儿子说:“多想回到从前,和你一起牵着咱们家的黄犬,上蔡东门追逐野兔啊!可惜再也不可能了。”

李斯被施以五刑,腰斩于咸阳市,而这个五刑的制定者,恰恰就是他自己。因果从来不曾失约,作为亲自制定大秦律法的李斯,所学都是严酷刑法的必要性,但是不曾想自己成了俎上鱼肉,他眼看着自己被一点点折磨致死,之前的荣华都随之飘散。

李斯和韩非子曾经是同窗,他们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荀子,而荀子也是孔子的弟子,属于儒家学派中偏向法家的分支,荀子的法家属于萌芽阶段,而到了韩非子,则有理论著作为基础。

韩非子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辞和社交,在韩国被大臣们排挤,他只好躲回家里,看书和著述,被人当位异类。但是他的书《孤愤》、《说难》等却开始风靡,一个纯理论爱好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整套法家的理论体系,让他声名远扬。



尤其是秦王嬴政看了之后,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请韩非子入秦。但是韩非子是个纯书生,为人不会变通,很是执拗,秦王左请不来,又请不来。只好令使者出使韩国,逼迫韩王交出韩非子,不然要出兵血洗韩国土地。
韩国王宫大臣都是懦弱之辈,马上同意了秦国的要求,第二天就派人送韩非子来到了秦国。秦王嬴政很高兴,设宴热情招待,李斯看到这一切,心里开始打起了鼓,只有他心里知道,韩非子的水平在他之上,秦王一定会亲近他而远离自己,越想越害怕。

韩非子是个有节气的人,虽然来到了秦国为官,每次秦国出征建议都在维护韩国,让韩国远离秦军的威胁,而李斯不一样,他有当代职场人的操守,他虽然出生在南蛮楚国,但是为秦王嬴政尽心尽职,而且李斯的性格和韩非子不一样,他从底层爬上来,看尽了人情冷暖,所以他很敏感。

韩非子对秦王的政治谏言,建议先灭赵缓伐韩,李斯趁机在秦王面前煽风点火,诬陷韩非子是韩国间谍,秦王一怒之下将韩非子下入狱中,李斯报复的机会飞外来了。

韩非子在狱中,端着李斯送来的毒酒,看了一眼李斯说道:“世事有道,命运无常,乍生乍死一存一亡,请你也好自为之,不要落得我这般下场!”微笑着一饮而尽。李斯楞在那里,五味杂陈,他不曾想到二十五年后,韩飞子的话一语成戳。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用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行为,在春秋这种温和的年代,君王和百姓都很受益。但是当到了战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之间纷战越来越多,国家的生死存亡往往在一朝一夕之间,所以对快速提升国力的 *** 都十分渴望。

当竞争变得剧烈,社会规则会被快速打破,并迅速重新建立,新旧更替十分频繁,在这飞外种大背景下,新的思想层出不穷,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基于这个时代,法家思想的萌芽悄悄开始。

韩非本人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不善言辞,但是善于思考著书,文笔犀利语言幽默,虽然学说不被韩国国君欣赏,但是在战国掀起飞外一股思潮,法家开始进入管理者的视野。


韩非说:“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他强调法术势的治国理论,秦王嬴政深受他的思想影响,也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遵循商鞅的变革,强调严峻的律法才能让国家安定,管理大臣得用暗中之术,而君王的威严就是无可抵挡的“势”,嬴政十分欣赏,可惜一时糊涂,错失了韩非。

李斯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同样反对儒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学识位极人臣,是少有的传奇典范。他生前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文章,比如《谏逐客令》等名篇,他忠实爱国,把法家的思想应用到了极致。

事物都有两面,法家思想为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酷刑暴政也成了秦的诟病,而法家弟子在乱世中,虽然能独树一帜,采用极端手段实现国富兵强,但是生活其中的百姓们深受其苦,而他们自己也深处漩涡之中,始作俑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