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对照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小编准备了关于《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对照,提供给大家参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翻译对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可是有的人)见了 万钟 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 舍鱼而取熊掌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舍生而取义 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 生,亦我所欲也 到 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 甚于生者 就是指 义 所说的 甚于死者 就是 不义 。于是,为了 义 ,可以 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 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是谁的名言?朱光潜,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是朱光潜的名言。朱光潜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 贤者 才能做到 舍生取义 ,是因为 贤者 能够保有 本心 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 一箪食,一豆羹 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 一箪食,一豆羹 ,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 蹴尔 而与之,则 行道之人 与 乞人 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 本心 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 不辩礼义 地贪求 万钟 为例,说明丧失 本心 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 虽然比 万钟 少得多,可是 弗得则死 ,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 一箪食,一豆羹 与 万钟 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 万钟 自然是多的。但是, 万钟 决定的是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 一箪食,一豆羹 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 万钟 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 礼义 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 本心 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国学:《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对照】相关文章:

《五蠹》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苏武传》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对照07-19

《李贺小传》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少年中国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桓南郡好猎》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