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堂丨道医学的脉道系统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道医学的脉道系统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点下面链接结缘香囊

免费结缘道医秘制端午节香囊+端午辟邪符


一、脉道系统概况


脉道系统既包含经络系统又别于经络系统这一基础隐态生理组织。脉道系统在修真生理学中属于初真阶段必修的生理组织结构系统,是人体隐态物元生理组织中“后天中含先天”向复返生理组织的“真先天”境地的必由之路。脉道系统主要由八脉道组成。

八脉道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奇经八脉和它们的附支及交通支脉,八脉道是人身体上十二经络之外的八条脉路,是人体物元隐态生理组织结构。八条脉分别名为: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硚脉、阳硚脉,冲脉、带脉。由于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同于十二经络那样有规律,它们相互之间只有阴阳分布关系而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相对于“常道”是“奇”,与“偶”相对、相区别,故而古人冠之以“奇经”之名。

奇经八脉系统的生理组织学结所行经的路线和部位,正如紫阳真人云:“凡人有上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并无详尽记戴和清晰的描述,非内观清楚者无从明白。可以说八脉系统学说,是修真界的“专利品”。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中各篇,到了《难经》才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总韩称,并作集中阐述,古籍虽然介绍八脉系统,但是其文章言简意赅,常人颇难准确译注,各家各说,所以近代医家常常略而不述或所述甚简,以及所述非实。

八脉系统在人体生理纵织的较深层(经络之下或内),大部分纵向排列,与十二经络的轴向相同,只是解剖位置相对性较深。例如,修身修真学中的“意动修经,灵动修脉”,在灵动中拍打四肢躯干的原因之一,就是疏通深层之八经脉和浅层十二经脉中部分狭窄、阻滞的经络。八脉系统也同十二正经一样,存在着它们自己的“脉别”和“别络”(附支、交通支),随着修证的深入可逐步内观到它们的客观存在。八脉之中,只有带脉在人体中是横向排列,与十二经络纵横交叉,沟通和连接经络。

十一经络在人体四肢中的排列是内三阴、外三阳这一结构特点。八脉系统则不同,它是“硚维阴阳循内外,冲脉一支贯居中。”从而形成“内二阴外二阳,冲脉居中央”这一结构特点,将肢体深层内部在纵向上五脉一统,这个特点是道家学说的脉道特点,医家由于对冲脉的认识不同,对阴跻、阳硚、阴维、阳维在上肢是否有分支无据可查,而未能与道家观点一致。

八脉系统是人体生理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络系统共同存在于机体之中,成为修真生理的基础系统。


八脉系统相对于十二经络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

发挥沟通、联络作川,进一步密切十二经络之间的联系。像“阳维维于刚”,就是沟痛、联络、维系、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就是沟通、联络、维系、组合所有的阴经;带脉如带,横向连接、沟通、联络、约束阴阳各经络;冲脉扼守要冲之地,通行上下统率、主导着三阴、三阳,渗灌、调节二阴、三阳;督脉似江河,总督诸阳经;任脉似湖泊,为诸阴经之海。督脉与任脉和中脉,共同构成人体一太极的能量传输结构。


2

八脉系统具有渗灌和凋节作川,可以凋节十二经络的气血,当十二经络气血有余之时,则可流注进入八脉,储蓄以备用;十二经络气血不足之时,则可以从八脉“溢出”,而给予补充其不足。

3

八脉与体内的肝、肾等阴臓之间,与女子的胞,与脑和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十二经络更为密切,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意义,在修真生理学中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臓玄明靠八脉”,这也就是说八脉对臓腑的先天转化具有直接的能量传输功能。

八脉道系统是初真组纵结构层,是修身修真学人体组织结构的深层次,是后天返先天必须掌握和实践修持的一大生理组织系统。在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得一守一法中对八脉道的修证和观察,将会比较完整而且系统地完成,所慧观的结果常比金丹法更深入和全面。在守一法中,可以观察到体元对八脉系统的主宰作用和管理作用。当进入八脉道全方位修证时,可能会观察到膻中穴位的大门之内,出现一位叫“绣娘”的体元。而在冲脉的起源胞中会山现一位名为“冲父”的性体。绣娘手持飞梭针,自由地沿着八脉通道运行。并且拉劫经和脉线,将经和脉线整体地把握着“编帜”成内外整体合一的网状结构形,使双手劳官穴和双足的涌泉穴成为经和脉线的汇合点。“冲父”这个非恒名的性体,手中则持一根圆柱形铁棍,形似金箍棒。将铁棍放入冲脉中时,铁棍放大和延伸并动旋转,并会带动着带脉的飞速旋转。同时,与带脉相平行的细微脉络显现出来,纵横捭阖,一罔圈的脉络将前后任督两脉贯穿了越来。这种“女织网男耕扩”的田园风光景象,任身国中最后构成手握网络之纲,足踏金色网络结合之点,全身内外的球形网状结构传输系统彤成,浑圆一体,使生命中的物元在经脉系统中最终归一而得一。并且为最终的三元归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利于指导实践,下面将八脉分布的概况,分别作一介绍。

1任脉


任脉为“阴脉之海”,分布身体躯干的前侧,医家一般认为任脉处于筋膜外皮肤里。那么这种理解,就不能将任脉和督脉划归八脉道这一深层次的传输系统中。既然将任督二脉划归八脉道系统,那么其结构特点上,必定属于深层次的传输系统中。道医和修身求真学则研究的八脉系统全都是深层次的内传输系统,绝不会将深层次的内传输系统表面化。这一问题的结论就在髓道周天和皮下周天的区别之中。因为在髓道通后的小周天内循环中,任脉的传输是在喉管内,胸骨的内壁中和腹壁的腹膜壁上。任脉与冲脉有着紧密的联系。现根据医学经典和修真学将其分布情况给予介绍。



循行部位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译释:冲脉和任脉,都起始于胞中(小腹内),它的主支循腹壁深层罩面上行,是经络中阴脉之海,主支中浮行在外的分支(脉别),则循腹壁浅层向上升行,在咽喉部位通过交通支与主支相会合,其中分支和更细小的支脉则分布在唇口周围。

《素问·骨空论》: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译释:任脉起始于中极之下(内)的小腹盆腔中,阳上到阴毛阴阜处,循着腹壁里层上行,上至关元,继续上行至咽喉,再上行到下颌、口部,沿面部进入眼中。

《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译释:任脉有一支脉剐,名叫尾翳,从鸠尾向下,脉别和更细的

别络散布在腹部这一区域。

《奇经八脉考》: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本脉穴名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鸠尾、中挺、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交会穴名

承泣穴:任脉与足阳明经交会。龈交穴:督脉与任脉交会。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通于任脉。

脉理探讨


从上述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八脉道系统中,每条脉都存在着主脉、脉别(支脉)、别络(脉络)。在分布位置上,主脉居内部深层,脉别和别络则分布浅层,共同构成脉系。

任脉的“任”宇,含有担当任务、妊养化育的意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任脉居中而深,所以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前辈们称侄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任脉的脉气与全身手足各条阴经相交会。下肢的三条阴经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穴处;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穴处;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全身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着“主胞胎”的功能,任脉上有一石门穴,在石门穴的深层内部,传统上认为这一区域,是男子贮藏精气之所,对女子是维系胞宫之地,又是生气之源。有的学说称此地为“丹田”之名。丹经中“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童儿把贯穿”一句中的刻石之“石”字就是喻指此“石门”之内。


2督脉


督脉分布于身躯的后面,与任脉相对应组成一对阴阳之脉,它的脉别和别络分布联系较广。而且在道医学中,还将这一脉道分为皮下督脉和髓道督脉两类,常人以皮下督脉而论之,修身和修真则以髓道督脉兼而论之。髓道督脉的重要特点是,最下端从尾闾尖的三孔中进入脊髓腔’沿着椎管在脊膜内上行。在上端并不进入颅骨的帽状腱膜下和皮肤内,而是在脑户穴处的深层,经第一颈椎的椎孔直接进入大脑,升入泥丸之内,然后再经颅底骨上的第九对舌咽脑神孔,落入咽喉’进入重楼的喉管中下行。髓道督脉的出现,是在无为状态下比现和完成,并非智能意识参与的结果。这些重要特征,有利于区分真小周天和假小间天的现象。



庶人(常人)的任脉和督脉都是类似十二经络一样的浅表传输分布,只存在于皮下筋膜外。而且常人任脉与督脉中的能量传输,与修身者真八脉的传输是不相同的。常人的任脉能量转输是从会阴向承浆处逆上而行,而督脉也是从龈交向上,再经百会再向下注入会阴。修身者在髓道通以后,这种顺常人顺转的模式,则会改变成从尾闾逆上进入泥丸,经泥丸降下颅底、经咽喉而下降进入深层任脉的传输模式。社会上有些人常将这两种情况混淆为一团,是由于不了解其中原理的原因。针刺百会的补泻操作中,当我们了解这种常人传输运行的特点以后,就利于掌握其中的方向。针柄上受纳的生术者的能量以及天地的清气,经百会进人体内后沿着督脉顺行,注入督脉全程中,就是一种顺补的技术。

“人以天地之气(炁)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的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对应着二十四节气,庶人(常人)脊柱内的炁机,冬至从第5腰椎开始,每个节气上移一个椎体,一年内完成一次脊柱整体炁机变化,这也符合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圈轨迹的炁机变化之理。(彩图2)

现根据医学典籍和修真浅学说的观点分述如下。

循行部位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嚣,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译释:督脉的分布循行,起始在小腹内,在小腹内骨盆的中央,对于女了来说,在深层与尿道相连系,-廷孔,就是尿道的内端口。


督脉有别络(分支)分布于外生殖器,与主脉会合于会阴部,绕过会阴部后面肛门再向上,有脉别(分支)分行绕过臀部至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相连属肾臓。足太阳经是起于目内眦,上行于额部,在巅顶处与督脉相交会。


督脉的主支进人大脑,还分出脉别下行至项,循行肩胛内侧区域。督脉挟脊柱抵达嵝的中间,入循脊柱内而分络于肾。对于男了来说,是循行阴茎深层而下,到达会阴区域,这以后的行走分布就与女子一样。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译释:督脉的分布,起始点在躯于内最低的地方(长强),分支合并后进入脊柱里面上行,上行到风府穴,由此进入大脑。在这里《难经》作者运用“人属于脑”,巧妙地将道家修真人所观和常人的情况模糊性的概括。常人的督脉并未能直接经腑户人脑,而只会进入头皮下上行,进行一种弱态传输功能。

《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是什么意思?急于找到你,来到你的身边,以至于在路途上没看风景的心情!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我跟你隔着山山水水,它们都很美,路上遇到的人也很可爱,但是一想到路的那头有你,我就无心停下来赏花观水,那些想跟我交流的人我也不去搭理。),别走太阳,入贯膂。

译释:督脉有脉别,名叫长强,这条脉别(支脉)挟脊向上而行至项部,再散而为别络分布于头上。下面还有分支进入左右肩胛区,分别走向太阳经,深入贯膂分布。

《奇经八脉考》:督脉: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相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本脉穴名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交会穴位

会阴穴:与任脉相交会;风门穴:与足太阳经交会;后溪穴(于太阳小肠经):与督脉相通。

脉理探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督脉是分布循行于身体的背侧,背为阳,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帅、督促的功用,“督”字,就是总督、督促的意思,所以古有“总督诸阳”、“阳脉之海”的说法。

督脉循行于背部芷中线,它的脉气大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就是其集中点。灵动过程中,许多人颈部灵动时间较长,就与疏通、开启此交会之地有关。此外阳维交会于哑门、风府也是颈椎区域灵动时多旋转和扭转的原因之一。而且督脉主干循行脊髓内,人络于脑,这样就直接与大脑和脊髓关系密切。“脑为元神之府”,脑与脊髓及其中的督脉,在正常生理学和修真生理学中,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家认为,督脉共有主次三脉道组成一体,在修证到一定层次后就会显现出来,中间为主干,两旁为侧枝(次)。主次三脉道是白道、黄道、黑道,分左中右排列在髓腔内与脊髓伴行和左右椎板前内方,与脊髓两侧的神经根和它们的分支相贯,共同完成生理功能。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免费结缘道医秘制端午节香囊+端午辟邪符


花生虽好,这三种人可不要贪嘴,看看有没有你


“真人”和“仙人”差别有多大,让神仙来告诉你!


一味中药就可以同时补肝益肾,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经常步行的人,最终会有这样的结果!


关注道医,学习正宗道教医学!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8901234567